時政要聞
重塑河洛“三農”新氣象
——河南洛陽市集中連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探索
張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孟春時節,春寒料峭,河洛大地卻處處涌動著振興熱潮。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磁澗鎮櫻桃溝,天興生態園的智慧大棚里,盆栽櫻桃樹掛滿紅果,游客穿梭采摘;嵩縣環陸渾湖的萬畝中藥材基地,連翹、丹參在春風中舒展新芽;孟津區送莊鎮的草莓大棚外,滿載鮮果的冷鏈車整裝待發……這一幕幕場景,正是洛陽市以“集中連片”模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洛陽市著力打破鄉村界限,以“空間整合、產業升級、治理協同”為抓手,科學規劃并分批推進鄉村振興集中連片示范區建設,帶動不同基礎和條件的鄉村共同發展,推動農業向規;、智慧化、全鏈條方向轉型。通過連片規劃、資源集聚和機制創新,不僅讓土地“生金”、產業“增值”,更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鄉村美起來,蹚出了一條具有中原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
空間連片:從“零敲碎打”到“握指成拳”
“過去種櫻桃,一畝地掙萬把塊錢頂天了,F在一個棚的毛收入就有40萬元!”在天興生態園,負責人劉現寬指著智慧大棚里的盆栽櫻桃樹感慨道。通過數字化系統調控溫濕度,這里的櫻桃比傳統大田提前兩個月上市,精品果每斤售價高達180元,成為春節市場的“搶手貨”。
新安櫻桃雖有千年種植歷史,但過去分散的小農模式導致品質參差、品牌弱化。2021年起,當地以“千年櫻紅”農旅融合片區為試點,整合多個行政村資源,連片發展智能溫室大棚280余座,引入盆栽櫻桃、反季節采摘等新業態。如今,畝均效益從不足萬元躍升至10萬元,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年增收超千萬元。
櫻桃紅了致富路 櫻桃陸續成熟,采摘季悄然而至。 近年來,洛陽市西工區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依托櫻桃成熟季,舉辦櫻桃采摘游、品特色農家樂等活動,助力鄉村旅游和百姓增收致富。李衛超 攝
伏牛山腹地的嵩縣,同樣嘗到了連片發展的甜頭。依托環陸渾湖萬畝中藥材基地,當地引入河南省科學院技術團隊,打造“中原藥谷”科創平臺。過去零散的連翹、丹參種植戶,如今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現規;N植、標準化加工,并延伸出中藥面膜、保健膠囊等高附加值產品。形成了藥地、藥企、藥市、藥會齊頭并進,種植、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0余萬畝,種植戶年均增收近6000元。
這種打破行政區劃的聯動模式,在洛陽多地開花:孟津區整合送莊鎮、朝陽鎮等鄉鎮,打造10公里“多彩長廊”產業帶,草莓、酥梨、西瓜等特色果蔬實現四季輪作;伊濱區串聯萬安山23公里鄉村旅游環線,將高端民宿、山地運動與農耕體驗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連片發展讓資源要素流動起來,產業互補性更強,抗風險能力更高!甭尻柺形r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以來,洛陽市綜合考量鄉村之間交通聯系、社會關系、產業匹配等因素,科學合理劃分集中連片示范區,并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為規劃編制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各縣區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規劃集中連片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58個,發展組團286個,鄉村振興正在匯聚“握指成拳”的力量。
產業連片:從“單鏈突圍”到“三鏈同構”
數字賦能,讓土地“會說話”。走進天興生態園的櫻桃智慧大棚,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光照、濕度、土壤EC值,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以前種大棚全憑經驗,現在手機屏幕一點,就能遠程操控,光照、濕度、水肥一鍵搞定,省心又高效!”技術員小李展示著智能管理平臺。這種“數字櫻桃”模式,使果實成熟期比傳統大棚提前15天,畝產效益增長5倍。近來,洛陽立足縣域產業發展基礎,按照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進一步明晰各示范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引導支持示范區內各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畜禽養殖、高端民宿等特色產業,鄉村振興動能正日趨強勁。
嵩縣境內富集1300余種中藥材,自古就有“天然藥庫”之美譽。悠久的中醫藥文化在這里薪火相傳,丹參、柴胡、皂角刺、連翹、山茱萸、黃精“六朵金花”爭奇斗艷,久負盛名。該縣作為河南省十大中藥材種植基地之一、河南省中藥材產業十強縣之一,道地藥材豐富,區位交通便捷,具有較強的中藥材種植、加工、集散和輻射能力。如今的嵩縣中藥材產業的綜合產值已突破60億元,農戶參與中藥材行業積極性顯著提升,形成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北溝村香菇種植基地,菇農們在加工菌棒。李衛超 侯豫炯 攝
三產融合,土地效益“乘數倍增”。產業連片的終極目標,是讓農民共享增值收益。在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食用菌基地,村民王秋菊一邊接種菌棒一邊算賬:“家門口上班,月薪3000多元,年底還有分紅!”通過“菌棒生產-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整合,該縣年產鮮菇15萬噸,帶動7800戶種植戶,戶均增收2.8萬元,成為全國食用菌產業標桿。
這種融合效應輻射全域:洛寧縣“蘋果小鎮”開發果樹認養、果酒釀造,帶動果農年均收入超5萬元;孟津區的凈菜加工價格比普通蔬菜高20%左右,不僅提升了本地蔬菜的附加值,還推動了當地冷鏈物流、包裝等相關產業發展;伊川縣將“巴掌田”整合為“萬畝方”,機械化率從40%躍升到85%,每畝成本降低150元!斑^去只賣產品,現在賣品牌、賣服務,土地‘含金量’翻了幾番!”孟津區草莓種植大戶說。
目前,全市5條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綠色雜糧、中藥材、食用菌、優質林果產量分別達到97.2萬噸、23.1萬噸、38.3萬噸、127.3萬噸,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53.15萬頭、167.52萬只,建成高端民宿459家、帶動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治理連片:從“一村獨秀”到“協同共富”
基礎設施“一張網”,鄉村振興,既要產業旺,更要生活美。在孟津區朱寨村,青磚灰瓦的豫西民居錯落有致,污水管網、垃圾分類站、5G基站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按謇锿巳細狻⒔损B老中心,環境不比城里差!”村民朱長河自豪地說。洛陽市通過連片推進供排水一體化、鄉里中心全覆蓋等工程,已建成公共設施5800余處,12.3萬戶農民用上衛生廁所,全市具備條件的行政村供排水一體化覆蓋率達99.2%,污水處理率達到73.9%。全市2136個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已實現鄉里中心全覆蓋。
治理效能“一盤棋”,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治理層面。新安縣成立“片區黨委”,統籌黨建、產業和矛盾調解;嵩縣建立聯村衛生服務中心,實現醫療資源跨村共享;伊濱區組建鄉村旅游聯盟,統一服務標準、聯合營銷推廣……“過去各村‘各掃門前雪’,現在抱團發展,效率提升不止一倍!”伊濱區李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連片發展規劃全面推進,洛陽鄉村振興的藍圖愈發清晰,全市58個鄉村振興示范區,2025年底前建成9~10個先導區,2035年底前全部建成。正如洛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宏偉所言:“集中連片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機制創新激活乘數效應,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增值紅利!
從黃河岸邊的“數字櫻桃”到伏牛山麓的“中原藥谷”,從智能農機轟鳴的高標準農田到游人如織的農旅融合帶,洛陽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通過空間重構、產業升級和治理創新,這片古老的土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連片發展的“新動能”,不僅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更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這條路,連著千家萬戶的期盼,通向共同富裕的遠方。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重塑河洛“三農”新氣象
——河南洛陽市集中連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探索
張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孟春時節,春寒料峭,河洛大地卻處處涌動著振興熱潮。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磁澗鎮櫻桃溝,天興生態園的智慧大棚里,盆栽櫻桃樹掛滿紅果,游客穿梭采摘;嵩縣環陸渾湖的萬畝中藥材基地,連翹、丹參在春風中舒展新芽;孟津區送莊鎮的草莓大棚外,滿載鮮果的冷鏈車整裝待發……這一幕幕場景,正是洛陽市以“集中連片”模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洛陽市著力打破鄉村界限,以“空間整合、產業升級、治理協同”為抓手,科學規劃并分批推進鄉村振興集中連片示范區建設,帶動不同基礎和條件的鄉村共同發展,推動農業向規;⒅腔刍、全鏈條方向轉型。通過連片規劃、資源集聚和機制創新,不僅讓土地“生金”、產業“增值”,更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鄉村美起來,蹚出了一條具有中原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
空間連片:從“零敲碎打”到“握指成拳”
“過去種櫻桃,一畝地掙萬把塊錢頂天了,F在一個棚的毛收入就有40萬元!”在天興生態園,負責人劉現寬指著智慧大棚里的盆栽櫻桃樹感慨道。通過數字化系統調控溫濕度,這里的櫻桃比傳統大田提前兩個月上市,精品果每斤售價高達180元,成為春節市場的“搶手貨”。
新安櫻桃雖有千年種植歷史,但過去分散的小農模式導致品質參差、品牌弱化。2021年起,當地以“千年櫻紅”農旅融合片區為試點,整合多個行政村資源,連片發展智能溫室大棚280余座,引入盆栽櫻桃、反季節采摘等新業態。如今,畝均效益從不足萬元躍升至10萬元,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年增收超千萬元。
櫻桃紅了致富路 櫻桃陸續成熟,采摘季悄然而至。 近年來,洛陽市西工區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依托櫻桃成熟季,舉辦櫻桃采摘游、品特色農家樂等活動,助力鄉村旅游和百姓增收致富。李衛超 攝
伏牛山腹地的嵩縣,同樣嘗到了連片發展的甜頭。依托環陸渾湖萬畝中藥材基地,當地引入河南省科學院技術團隊,打造“中原藥谷”科創平臺。過去零散的連翹、丹參種植戶,如今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現規;N植、標準化加工,并延伸出中藥面膜、保健膠囊等高附加值產品。形成了藥地、藥企、藥市、藥會齊頭并進,種植、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0余萬畝,種植戶年均增收近6000元。
這種打破行政區劃的聯動模式,在洛陽多地開花:孟津區整合送莊鎮、朝陽鎮等鄉鎮,打造10公里“多彩長廊”產業帶,草莓、酥梨、西瓜等特色果蔬實現四季輪作;伊濱區串聯萬安山23公里鄉村旅游環線,將高端民宿、山地運動與農耕體驗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斑B片發展讓資源要素流動起來,產業互補性更強,抗風險能力更高。”洛陽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以來,洛陽市綜合考量鄉村之間交通聯系、社會關系、產業匹配等因素,科學合理劃分集中連片示范區,并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為規劃編制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各縣區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規劃集中連片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58個,發展組團286個,鄉村振興正在匯聚“握指成拳”的力量。
產業連片:從“單鏈突圍”到“三鏈同構”
數字賦能,讓土地“會說話”。走進天興生態園的櫻桃智慧大棚,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光照、濕度、土壤EC值,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以前種大棚全憑經驗,現在手機屏幕一點,就能遠程操控,光照、濕度、水肥一鍵搞定,省心又高效!”技術員小李展示著智能管理平臺。這種“數字櫻桃”模式,使果實成熟期比傳統大棚提前15天,畝產效益增長5倍。近來,洛陽立足縣域產業發展基礎,按照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進一步明晰各示范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引導支持示范區內各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畜禽養殖、高端民宿等特色產業,鄉村振興動能正日趨強勁。
嵩縣境內富集1300余種中藥材,自古就有“天然藥庫”之美譽。悠久的中醫藥文化在這里薪火相傳,丹參、柴胡、皂角刺、連翹、山茱萸、黃精“六朵金花”爭奇斗艷,久負盛名。該縣作為河南省十大中藥材種植基地之一、河南省中藥材產業十強縣之一,道地藥材豐富,區位交通便捷,具有較強的中藥材種植、加工、集散和輻射能力。如今的嵩縣中藥材產業的綜合產值已突破60億元,農戶參與中藥材行業積極性顯著提升,形成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北溝村香菇種植基地,菇農們在加工菌棒。李衛超 侯豫炯 攝
三產融合,土地效益“乘數倍增”。產業連片的終極目標,是讓農民共享增值收益。在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食用菌基地,村民王秋菊一邊接種菌棒一邊算賬:“家門口上班,月薪3000多元,年底還有分紅!”通過“菌棒生產-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整合,該縣年產鮮菇15萬噸,帶動7800戶種植戶,戶均增收2.8萬元,成為全國食用菌產業標桿。
這種融合效應輻射全域:洛寧縣“蘋果小鎮”開發果樹認養、果酒釀造,帶動果農年均收入超5萬元;孟津區的凈菜加工價格比普通蔬菜高20%左右,不僅提升了本地蔬菜的附加值,還推動了當地冷鏈物流、包裝等相關產業發展;伊川縣將“巴掌田”整合為“萬畝方”,機械化率從40%躍升到85%,每畝成本降低150元。“過去只賣產品,現在賣品牌、賣服務,土地‘含金量’翻了幾番!”孟津區草莓種植大戶說。
目前,全市5條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綠色雜糧、中藥材、食用菌、優質林果產量分別達到97.2萬噸、23.1萬噸、38.3萬噸、127.3萬噸,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53.15萬頭、167.52萬只,建成高端民宿459家、帶動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治理連片:從“一村獨秀”到“協同共富”
基礎設施“一張網”,鄉村振興,既要產業旺,更要生活美。在孟津區朱寨村,青磚灰瓦的豫西民居錯落有致,污水管網、垃圾分類站、5G基站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村里通了燃氣、建了養老中心,環境不比城里差!”村民朱長河自豪地說。洛陽市通過連片推進供排水一體化、鄉里中心全覆蓋等工程,已建成公共設施5800余處,12.3萬戶農民用上衛生廁所,全市具備條件的行政村供排水一體化覆蓋率達99.2%,污水處理率達到73.9%。全市2136個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已實現鄉里中心全覆蓋。
治理效能“一盤棋”,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治理層面。新安縣成立“片區黨委”,統籌黨建、產業和矛盾調解;嵩縣建立聯村衛生服務中心,實現醫療資源跨村共享;伊濱區組建鄉村旅游聯盟,統一服務標準、聯合營銷推廣……“過去各村‘各掃門前雪’,現在抱團發展,效率提升不止一倍!”伊濱區李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連片發展規劃全面推進,洛陽鄉村振興的藍圖愈發清晰,全市58個鄉村振興示范區,2025年底前建成9~10個先導區,2035年底前全部建成。正如洛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宏偉所言:“集中連片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機制創新激活乘數效應,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增值紅利。”
從黃河岸邊的“數字櫻桃”到伏牛山麓的“中原藥谷”,從智能農機轟鳴的高標準農田到游人如織的農旅融合帶,洛陽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通過空間重構、產業升級和治理創新,這片古老的土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連片發展的“新動能”,不僅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更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這條路,連著千家萬戶的期盼,通向共同富裕的遠方。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