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記者 王小萍 趙力文 王歌
在中國地圖上,黃河在此畫了一個“幾”字彎,連綴起晉陜豫三省山河。
河南三門峽、陜西渭南以及山西運城、臨汾共同構成了“黃河金三角”。依偎在“幾”字臂彎里的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沉淀著三省文化的DNA。
正是憑借著特殊的地緣優勢,豫靈鎮近年來在跨省合作、區域協同發展中走出新路子。豫靈鎮商會會長李援朝笑言:“我們這兒的產業鏈條,是用陜西的辣椒、山西的陳醋、河南的胡辣湯共同熬出來的。”

1
先行破局:一片園區聯“靈潼”
歷史在金屬光澤中完成輪回:青銅時代的文明之火,正以新的形式重煥生機。在豫靈鎮與陜西渭南市潼關縣交界處,分布著連片的工業廠房,80多家工業企業扎堆于此,一條不起眼的馬路貫穿其中。這條馬路,既是靈寶市先進制造業開發區(豫靈片區)與潼關縣工業園區的分界線,也是河南與陜西的省界線。
“說是分界線,其實兩個園區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并沒有太多壁壘,甚至實現了抱團發展。”2月20日,國投金城冶金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宏斌準備到對面的潼關縣工業園區進行技術交流。
大量工業企業為何扎堆于此?這要從靈寶的黃金產業講起。
20世紀80年代,轟鳴的礦山機械撕開巖層,涌出的黃金礦藏讓靈寶成為“中國黃金之城”,“淘金熱”興起。當資源枯竭的現實逼近,當地人發現,地下淘出的“真金”終有盡時,而地上鍛造的“產業鏈”卻能常青。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等產業孕育而生,并逐步發展壯大。
要轉型必須抱團取暖,想轉型只能先行破局。招引金屬精深加工企業,突圍資源型產業發展,成為豫靈鎮、潼關縣轉型的共同路徑。

位于河南、陜西、山西三省交界處的靈寶市豫靈鎮工業園區。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豫靈牽手潼關,有地緣因素,有資源基礎、交通便利條件,更有合作淵源。”業內專家分析,位于河南省最西端的豫靈鎮與陜西潼關縣接壤,地緣接近是產業聚集的天然優勢。
再看資源基礎和交通條件,靈寶—潼關區域內探明有色金屬31種,成規模開采10余種;隴海鐵路、徐蘭高鐵穿境而過,豫靈更是要塞和咽喉。
更深層次看,豫靈與陜西往來已久。早在2004年,豫靈鎮從渭南引進優質花椒品種、學習種植經驗,帶動一批村子增收致富。
一拍即合后便是快速落地。2019年,靈寶市與潼關縣簽訂協議,共同打造豫陜合作先行試驗區。以工業路為紐帶,向東布局20平方公里的靈寶市豫靈產業園,向西接壤10平方公里潼關縣工業園區。
從外表看,兩個園區并無明顯界限。向內部探,豫靈產業園拿出污水處理、路網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特長,潼關方則回饋以生產要素優勢,雙方資源共享,不斷擴大這片先行示范區的競爭優勢。
而豫陜合作先行試驗區內,行政壁壘也被不斷打破,吸引越來越多金屬材料精深加工企業落戶。如今,30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了80余家工業企業,其中規上企業占比達五成,園區年產值超300億元,金屬材料精深加工產業閉環逐漸形成。
2
抱團成勢:兩地合力闖市場
史載唐天寶年間,靈寶老鴉岔的冶鐵匠與潼關金陡關的鑄劍師,合作鍛造出赫赫有名的“陌刀”。而今,刀光劍影化作流水線上的激光閃爍,不變的是兩地工廠共鑄精品的執著。
走訪工業園區內的企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來對了”。
位于潼關縣產業園區內的陜西聚泰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聚泰”)就嘗到了產業聚集、抱團發展的甜頭。作為一家從事功能性新材料研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陜西聚泰專注研發新能源電池正負極材料,是國內多家知名新能源電池生產企業產業鏈的“上家”。
“我們的‘上家’就在隔壁。”陜西聚泰副總經理涂來喜介紹,現在企業生產用的熱源和原材料硫酸,大部分來自位于豫靈產業園的國投金城冶金有限責任公司在生產過程中的衍生副產品,大大節約了陜西聚泰的成本。
既得益于產業聚集,也將成果反哺園區。2023年,陜西聚泰年處理8萬噸含鎳鈷廢料資源再生綜合利用項目第一階段建成投產,不僅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園區內要素資源聚集,更能持續優化整合相關企業新材料生產銷售產業鏈,助力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工業區形成以新能源電池材料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在河南萬貫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廠長王新征看來,企業從鄭州搬到豫靈,很值。“值在經營成本低,值在辦事效率高、服務好。”王新征說,作為特種石墨生產企業,要素成本低能夠節省不少生產成本,而園區的“一對一”服務也減輕了企業辦事成本。
輕裝上陣后,河南萬貫實業產值連年攀升,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據了解,去年該公司產值接近一億元,整體研發及工藝技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業內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夜幕下,產業園區的生活別有韻味:陜西風味的潼關肉夾饃餐車與河南特色的靈寶羊肉湯大排檔比鄰而居,操著山西方言的貨車司機與講河南話的技工圍坐暢談。
3
文旅融通:金光熠熠映三省
向西遠眺,橫跨三省的風陵渡黃河大橋清晰可見;往東俯瞰,沿黃生態廊道如靈動的飄帶與黃河相伴相依;西南方位,豫靈產業園項目建設正酣……初春時節,登上豫靈鎮金雞嶺,隨處一眼皆是一幅畫。
“咱這兒是黃河入豫的第一個觀景臺,地勢最高,是看黃河落日的最佳點。”豫靈鎮杜家村黨支部書記王紅日拿出手機,展示前些天他拍攝的黃河落日視頻:只見一輪紅日慢慢沉入寬闊的水面,黃河兩岸的風景漸漸披上了一層金光。
金雞嶺還有啥?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河戰鼓,還有豫靈產業園帶來的人氣……王紅日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搞一個“百姓大舞臺”,邀請三省的人在金雞嶺同臺競技,比地方戲、賽戰鼓表演,真正實現“雞鳴一聲三省聞”。
說干就干。定規則、搭戲臺、網絡平臺推廣……去年夏天,“百姓大舞臺”熱熱鬧鬧辦了兩個月,陜西、山西還有豫靈本地的表演隊輪番上臺,給金雞嶺的夏日送上了一份文化大餐。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建軍掄起鼓槌,擂響《秦王破陣樂》的雄渾前奏;山西臨汾的趙家班隨即以《汾水謠》的柔板應和;豫西漢子李國慶壓軸,用《函谷風雷》將氣氛推向高潮。
當陜西秦腔遇上河南豫劇,當山西梆子混搭現代搖滾,文化交融迸發出驚人能量。“沒想到參賽的隊伍這么多,本以為咱鎮的黃河戰鼓能穩拿第一,結果被陜西的表演隊奪了魁。”這場比賽,不僅讓王紅日看到了差距,還有他沒想到的,“一開始就想打個知名度,結果活動期間不少村民自發擺攤賣小吃,掙了不少錢。”
文旅融合的深意,在豫靈鎮正被重新詮釋。沿著古時“鹽鐵古道”規劃的黃河生態廊道,串聯起三省六縣17個文旅明珠:東接靈寶函谷關《道德經》著經處,西連潼關古城十二連城遺址,北渡黃河直抵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三門峽、渭南、運城三地聯合推出的“金三角三日游”線路,去年接待游客達4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億元。
在杜家村新建的“三省驛站”民宿區,晉南漆器、關中皮影、豫西剪紙在文創市集上交相輝映。從秦腔、豫劇的對唱,到民俗手工藝品的薈萃,文化的力量跨越地域界限,凝聚人心,為區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靈寶國投金城冶金有限責任公司數智中心。
專家點評
抓住區域發展新機遇推動黃河金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富祿
從當今我國區域經濟板塊變化趨勢來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面臨諸多發展良機,需要多策并舉,爭取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新格局中走向新的繁榮。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面臨區域發展新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相繼落地。2023年年底,河南、山東兩省聯合印發《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為省際交界地區聯動合作實踐探索作出了樣板示范。以上述區域合作為榜樣,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在協同發展上應有更大新作為。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備良好的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由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以及陜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組成。除了地域空間上的接近性,它們在經濟發展方面聯系密切。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分工合理、相互支撐,省際商貿流通繁榮,客觀上形成了一個特殊類型的功能區域。2014年,國務院批復《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為該地區聯動協同、統籌推進,奠定了客觀而堅實的發展基礎。
進一步優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發展方向和舉措。基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視角,優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區域戰略定位,努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有新作為;創新完善區域聯動機制,參照魯豫毗鄰區合作模式,優化省級和國家級政策支持;加快深化產業、科技、人才、文化旅游、生態環保等領域的統一規劃和聯動發展,培育企業的個性化競爭,打造產業鏈群式競爭格局;優化區域營商環境,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培育區域發展沃土;由專家參與規劃,省級政府主導,以各類企業為主體,完善發展措施。(本報記者趙力文整理)
記者手記
豫西小鎮弄潮黃河金三角
□本報記者 王小萍 趙力文 王歌
黃河在晉陜豫三省交界處劃出一條金色的曲線,孕育了黃河金三角。黃河金三角地區地處我國中、西部交界地帶,通華北、聯西北、接中原,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作用。
走進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我們看到了省域交界處所呈現的別樣景致——豫陜省界兩側分布著連片的工業廠房,物流公路、供熱供氣管網、電氣線路等把兩地企業緊緊聯系在一起;豫晉兩省隔河相望,濕地飛鳥云集,風陵渡黃河大橋飛架南北……
在重點企業,我們更是看到了協作碰撞的火花——熱源與原料供給、電力供應、污水處理設施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在旅游景區,三省文化交匯出獨特魅力,站在金雞嶺黃河入豫觀景臺俯瞰黃河的壯美,潼關、函谷關的歷史厚重交相輝映,吸引著八方游客。
如今,黃河金三角區域內鐵路、公路綜合運輸骨架已經形成,為生產要素的跨地區流動提供了有利條件。能源、礦產、特色農業和旅游資源豐富,相關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為共同打造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精品旅游目的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走訪,我們也了解到,黃河金三角地區協作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區域內四市經濟體量差異不大,缺乏“領頭雁”,難以形成有效的區域帶動效應;省域間實質性的合作機制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政策不統一,限制了區域協作的進一步發展。
展望未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三門峽市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區域合作,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政策支持,開展區域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黃河兩岸通達能力,開展先行示范區建設,持續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隨著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和深化,我們相信,黃河金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的道路將越走越寬廣,必將書寫出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