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從抗日堡壘到產業高地 濮陽鹽堿地“綠”了
更新時間:2025/7/28 10:12:47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承擔著聯通華北地區、扼守日軍南進咽喉的戰略使命。地處中心位置的河南濮陽,是當時根據地黨、政、軍指揮中樞長期所在地。

昔日,當地通過減租減息和生產自救,軍民共同改造了大片沙區和鹽堿地,全力供糧支援前線。如今,這里已建成超百萬畝高標準農田,更孕育了全國領先的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群。

讓我們一起走進濮陽,看革命老區如何以生態與科技為筆,書寫新時代答卷。

05:26

1943年至1944年,冀魯豫軍區邊區軍民先后取得了八公橋、昆張、清豐等戰斗的勝利。

濮陽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周進鵬其中的八公橋戰役發生在濮陽縣,發生的時間是1943年11月,是我軍抗日戰爭中的一個成功戰例,載入了《冀魯豫邊區革命史》。

面對日軍封鎖,從1942年開始,濮縣、范縣率先推出“二五減租政策”——地租直降25%。這樣一來,農民負擔減輕,生產熱情空前高漲。但是沿黃地區耕地鹽堿化非常嚴重,農業生產依然面臨很大困難。

范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員 夏和平:“小雨結成皮,大雨漏到底”,這個順口溜說的就是當年的土地情況,種啥沒啥。共產黨人領著大家深翻土地,改良土壤。

軍民齊心,讓封鎖的根據地農業生產有了起色,更讓八路軍贏得了百姓的擁護,抗日根據地迅速鞏固和擴大。

顏村鋪村村民 黃體軒:老百姓給八路軍黑天白夜地做軍鞋、做衣裳,自己有一口吃的,也得給八路軍送去。

傳承紅色基因,緬懷革命先烈。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但當年根據地軍民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卻代代相傳。多年來,濮陽沿黃地區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等措施,把鹽堿地變成了高產田。

2013年,看準種植業發展前景,谷華軍改行做起了“稻農”。10年來,不斷有新技術在推廣應用,助推著農業種植的蝶變。

范縣楊集鄉種糧戶 谷華軍:一九九幾年的時候,水稻的畝產500斤到600斤,現在排灌設施都好了,肥力也提高了,畝產量能達到1300斤。

作為抗日堡壘“武聯防”紀念地的濮陽市南樂縣千口鄉張莊集村,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周邊的大小近二十家企業,組成了一條完整生物基產業鏈條。在這里,廢棄的玉米秸稈經過液化、發酵等一系列加工步驟,成為衣物布料、包裝紙、可降解餐盒等產品。年產能近80萬噸,解決就業2000余人。

河南龍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新宇:這個產品在一年內能夠100%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一個集裝箱能裝26噸,每個月能發6個集裝箱去歐洲。去年這個產品出口創匯達到1500萬美金,今年的銷售額和發貨量都略有增長。

2022年,濟鄭高鐵濮陽至鄭州段正式通車,濮陽徹底告別不通高鐵的歷史,也畫上了河南省高鐵“米字網”的最后一筆。

旅客 陳雄飛:之前濮陽至鄭州要3個小時,現在只要50多分鐘,出差旅行都非常方便。

濮陽東站站長 吳紅衛:尤其是進入暑運,每日接發列車69列,高峰期每5分鐘就有一趟列車。

黃河濮陽段長167.5公里,占黃河河南段近四分之一。為了應對灘區防洪和生態發展的需要,2014年,濮陽啟動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2021年18個安置區全部建成,3個縣126個村10.13萬人分批次陸續告別鹽堿灘,喜遷新居。灘區還發展起了新產業,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黃河灘區搬遷居民 劉太景:那些年汛期漲水比較頻繁,有時晚上床上都有水,每到汛期還是提心吊膽。原先孩子全國各地跑著打工,現在在工業園區,在家門口把錢掙了,挺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濮陽市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現代家居等重點特色產業鏈群,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4年濮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28元,同比增長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6元,同比增長7.9%。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從抗日堡壘到產業高地 濮陽鹽堿地“綠”了
    2025/7/28 10:12:47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承擔著聯通華北地區、扼守日軍南進咽喉的戰略使命。地處中心位置的河南濮陽,是當時根據地黨、政、軍指揮中樞長期所在地。

    昔日,當地通過減租減息和生產自救,軍民共同改造了大片沙區和鹽堿地,全力供糧支援前線。如今,這里已建成超百萬畝高標準農田,更孕育了全國領先的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群。

    讓我們一起走進濮陽,看革命老區如何以生態與科技為筆,書寫新時代答卷。

    05:26

    1943年至1944年,冀魯豫軍區邊區軍民先后取得了八公橋、昆張、清豐等戰斗的勝利。

    濮陽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周進鵬其中的八公橋戰役發生在濮陽縣,發生的時間是1943年11月,是我軍抗日戰爭中的一個成功戰例,載入了《冀魯豫邊區革命史》。

    面對日軍封鎖,從1942年開始,濮縣、范縣率先推出“二五減租政策”——地租直降25%。這樣一來,農民負擔減輕,生產熱情空前高漲。但是沿黃地區耕地鹽堿化非常嚴重,農業生產依然面臨很大困難。

    范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員 夏和平:“小雨結成皮,大雨漏到底”,這個順口溜說的就是當年的土地情況,種啥沒啥。共產黨人領著大家深翻土地,改良土壤。

    軍民齊心,讓封鎖的根據地農業生產有了起色,更讓八路軍贏得了百姓的擁護,抗日根據地迅速鞏固和擴大。

    顏村鋪村村民 黃體軒:老百姓給八路軍黑天白夜地做軍鞋、做衣裳,自己有一口吃的,也得給八路軍送去。

    傳承紅色基因,緬懷革命先烈。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但當年根據地軍民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卻代代相傳。多年來,濮陽沿黃地區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等措施,把鹽堿地變成了高產田。

    2013年,看準種植業發展前景,谷華軍改行做起了“稻農”。10年來,不斷有新技術在推廣應用,助推著農業種植的蝶變。

    范縣楊集鄉種糧戶 谷華軍:一九九幾年的時候,水稻的畝產500斤到600斤,現在排灌設施都好了,肥力也提高了,畝產量能達到1300斤。

    作為抗日堡壘“武聯防”紀念地的濮陽市南樂縣千口鄉張莊集村,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周邊的大小近二十家企業,組成了一條完整生物基產業鏈條。在這里,廢棄的玉米秸稈經過液化、發酵等一系列加工步驟,成為衣物布料、包裝紙、可降解餐盒等產品。年產能近80萬噸,解決就業2000余人。

    河南龍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新宇:這個產品在一年內能夠100%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一個集裝箱能裝26噸,每個月能發6個集裝箱去歐洲。去年這個產品出口創匯達到1500萬美金,今年的銷售額和發貨量都略有增長。

    2022年,濟鄭高鐵濮陽至鄭州段正式通車,濮陽徹底告別不通高鐵的歷史,也畫上了河南省高鐵“米字網”的最后一筆。

    旅客 陳雄飛:之前濮陽至鄭州要3個小時,現在只要50多分鐘,出差旅行都非常方便。

    濮陽東站站長 吳紅衛:尤其是進入暑運,每日接發列車69列,高峰期每5分鐘就有一趟列車。

    黃河濮陽段長167.5公里,占黃河河南段近四分之一。為了應對灘區防洪和生態發展的需要,2014年,濮陽啟動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2021年18個安置區全部建成,3個縣126個村10.13萬人分批次陸續告別鹽堿灘,喜遷新居。灘區還發展起了新產業,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黃河灘區搬遷居民 劉太景:那些年汛期漲水比較頻繁,有時晚上床上都有水,每到汛期還是提心吊膽。原先孩子全國各地跑著打工,現在在工業園區,在家門口把錢掙了,挺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濮陽市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現代家居等重點特色產業鏈群,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4年濮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28元,同比增長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6元,同比增長7.9%。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海宁市| 龙口市| 赣州市| 河津市| 舟山市| 香河县| 德阳市| 冕宁县| 六盘水市| 辽阳县| 崇州市| 温泉县| 通化县| 甘谷县| 逊克县| 巫溪县| 望奎县| 香港 | 曲沃县| 徐州市| 沂水县| 乳山市| 泗水县| 乌鲁木齐县| 曲麻莱县| 交城县| 五大连池市| 武威市| 辉南县| 兴宁市| 乐昌市| 伊宁市| 巴马| 桂林市| 新竹市| 南溪县| 凤庆县| 丰都县| 铜梁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