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2025年8月30日《焦作日報》A02版
李屯伏擊戰中打擊日寇的土炮“老白龍”。
焦作地區北依太行,南眺黃河,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前哨,在全國和全省的抗戰中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崢嶸歲月和抗戰烽火中,懷川兒女在黨的領導下,以筋骨為盾,以熱血為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被稱為“焦作地區平型關大捷”的李屯伏擊戰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們回望這段抗戰歷史,聆聽勝利的回響,汲取前行的力量。
時間回到1938年,在2月至3月間,日軍先后占領了修武、焦作、博愛、沁陽、武陟、孟縣、溫縣,整個焦作地區的廣大平原地帶全部淪陷,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飽受折磨。
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后在焦作地區制造了90多起慘案,殺害群眾16.2萬人,燒毀房屋28.5萬間,掠奪焦作的煤炭資源477萬噸,造成其他物質損失難以數計。
面對日軍的殘暴侵略,焦作軍民奮起抵抗。各個抗日武裝在道清鐵路兩側和廣大沁濟地區廣泛出擊,破壞公路鐵路。1938年4月,日寇改用經過李屯村(現高新區文昌街道李屯村)的古代官道運送軍需物資。為進一步破壞敵人的運輸線,武陟縣人民抗日自衛總隊(后改編為太行南區游擊司令部第四支隊)和國民黨九十七軍一個營聯系商議,決定協同作戰,在武陟縣寧郭北門外設伏,襲擊日寇。
4月24日,當日軍一輛指揮車一進入伏擊圈,道路兩側麥田里突然槍聲大作,喊聲震天,日軍其余車輛倉皇逃竄。這輛指揮車的油箱被打著了火,2名士兵和1名日軍軍官當場斃命。估計日軍第二天將大規模報復,兩軍商定在李屯村設伏,一舉殲敵。
伏擊地點為何選在李屯村?
這里位于修武縣城西,處在由博愛縣到修武縣的古代官道上,日軍常經此處運送軍需物資。此外,李屯村周邊有過去筑的防水、防匪寨墻,整個村子儼如縮小版的古城池,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在這里御敵,進可攻,退可守,是打伏擊的好地方。
當天夜里,在當地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和發動下,武陟縣北官莊、馬莊和修武縣楊莊、秦屯、李萬、羅堡、平陵、李屯等十幾個村的群眾,把東西長達7.5公里的官道開挖了100多條橫溝,阻礙敵人行進。同時,抗日武裝、國民黨軍在李屯村進行部署,正面派部分兵力攜輕重機槍各一挺架于西門寨墻上,道路兩側由部隊其余兵力選擇地形,偽裝隱蔽。
4月25日,200余名日軍分別乘坐70余輛汽車,從博愛據點出發,朝修武縣方向駛去。窮兇極惡的日軍先在寧郭殺害無辜群眾十余人,到楊莊看到路面被挖,一面強迫村民為其填溝,一面繼續東進。
日軍到李屯村外時,已經是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了。此時,埋伏的抗日武裝、國民黨軍和李屯村民兵早已嚴陣以待。一聲令下,民兵自制土炮“老白龍”、抬槍首先開火,接著所有輕重火器一起射擊,第一輛汽車被打得退到地雷上,引起爆炸,汽車被掀翻到路溝里,第二輛汽車被打壞橫在路上,阻塞了道路。后邊的汽車有的被打著了火,有的癱瘓在路上。突如其來的全線打擊,令敵人暈頭轉向,首尾不能相顧,死傷累累。
日軍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前進,一直到天完全黑了,才丟下汽車,倉皇逃到韓平陵村。抗日武裝、國民黨軍和李屯村民兵愈戰愈勇,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不等敵人喘息,夜襲韓平陵。最終,此戰消滅日軍80余人,擊毀敵汽車68輛,繳獲吉普車1輛、迫擊炮1門,創造了焦作附近平原地區首次殲敵近百人的輝煌戰績,成為抗日戰爭初期國共協同作戰的典型戰例。
在這次伏擊戰中,抗日軍民利用有利地形,給驕橫兇殘的日寇以狠狠打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李屯村民兵自制的土炮“老白龍”在這次戰斗中大顯神威,贏得交口稱贊。“老白龍”由生熟混鐵鑄成,長1.7米多,口徑0.3米多,一次可裝火藥約6公斤,鐵蛋、鐵片、子彈頭等尖利硬物數十公斤,威力巨大,它開炮時噴出一條長長的紅白色火焰,猶如一條巨龍,故起名“老白龍”。
經此一役,焦作地區抗日軍民威震敵膽。據說,經過李屯伏擊戰,“老白龍”威名遠揚,日軍只知道打他們的是“老白龍”,以為“老白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到處要找“老白龍”復仇。
如今,重走李屯伏擊戰的戰場,這片曾被熱血浸染的土地,承載著懷川兒女不畏強暴、堅忍不拔的偉大抗戰精神,更激勵著我們向更光明的未來,勇毅前行。
記者 王 穎 實習生 李芳菲
(中共焦作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供圖)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2025年8月30日《焦作日報》A02版
李屯伏擊戰中打擊日寇的土炮“老白龍”。
焦作地區北依太行,南眺黃河,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前哨,在全國和全省的抗戰中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崢嶸歲月和抗戰烽火中,懷川兒女在黨的領導下,以筋骨為盾,以熱血為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被稱為“焦作地區平型關大捷”的李屯伏擊戰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們回望這段抗戰歷史,聆聽勝利的回響,汲取前行的力量。
時間回到1938年,在2月至3月間,日軍先后占領了修武、焦作、博愛、沁陽、武陟、孟縣、溫縣,整個焦作地區的廣大平原地帶全部淪陷,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飽受折磨。
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后在焦作地區制造了90多起慘案,殺害群眾16.2萬人,燒毀房屋28.5萬間,掠奪焦作的煤炭資源477萬噸,造成其他物質損失難以數計。
面對日軍的殘暴侵略,焦作軍民奮起抵抗。各個抗日武裝在道清鐵路兩側和廣大沁濟地區廣泛出擊,破壞公路鐵路。1938年4月,日寇改用經過李屯村(現高新區文昌街道李屯村)的古代官道運送軍需物資。為進一步破壞敵人的運輸線,武陟縣人民抗日自衛總隊(后改編為太行南區游擊司令部第四支隊)和國民黨九十七軍一個營聯系商議,決定協同作戰,在武陟縣寧郭北門外設伏,襲擊日寇。
4月24日,當日軍一輛指揮車一進入伏擊圈,道路兩側麥田里突然槍聲大作,喊聲震天,日軍其余車輛倉皇逃竄。這輛指揮車的油箱被打著了火,2名士兵和1名日軍軍官當場斃命。估計日軍第二天將大規模報復,兩軍商定在李屯村設伏,一舉殲敵。
伏擊地點為何選在李屯村?
這里位于修武縣城西,處在由博愛縣到修武縣的古代官道上,日軍常經此處運送軍需物資。此外,李屯村周邊有過去筑的防水、防匪寨墻,整個村子儼如縮小版的古城池,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在這里御敵,進可攻,退可守,是打伏擊的好地方。
當天夜里,在當地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和發動下,武陟縣北官莊、馬莊和修武縣楊莊、秦屯、李萬、羅堡、平陵、李屯等十幾個村的群眾,把東西長達7.5公里的官道開挖了100多條橫溝,阻礙敵人行進。同時,抗日武裝、國民黨軍在李屯村進行部署,正面派部分兵力攜輕重機槍各一挺架于西門寨墻上,道路兩側由部隊其余兵力選擇地形,偽裝隱蔽。
4月25日,200余名日軍分別乘坐70余輛汽車,從博愛據點出發,朝修武縣方向駛去。窮兇極惡的日軍先在寧郭殺害無辜群眾十余人,到楊莊看到路面被挖,一面強迫村民為其填溝,一面繼續東進。
日軍到李屯村外時,已經是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了。此時,埋伏的抗日武裝、國民黨軍和李屯村民兵早已嚴陣以待。一聲令下,民兵自制土炮“老白龍”、抬槍首先開火,接著所有輕重火器一起射擊,第一輛汽車被打得退到地雷上,引起爆炸,汽車被掀翻到路溝里,第二輛汽車被打壞橫在路上,阻塞了道路。后邊的汽車有的被打著了火,有的癱瘓在路上。突如其來的全線打擊,令敵人暈頭轉向,首尾不能相顧,死傷累累。
日軍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前進,一直到天完全黑了,才丟下汽車,倉皇逃到韓平陵村。抗日武裝、國民黨軍和李屯村民兵愈戰愈勇,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不等敵人喘息,夜襲韓平陵。最終,此戰消滅日軍80余人,擊毀敵汽車68輛,繳獲吉普車1輛、迫擊炮1門,創造了焦作附近平原地區首次殲敵近百人的輝煌戰績,成為抗日戰爭初期國共協同作戰的典型戰例。
在這次伏擊戰中,抗日軍民利用有利地形,給驕橫兇殘的日寇以狠狠打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李屯村民兵自制的土炮“老白龍”在這次戰斗中大顯神威,贏得交口稱贊。“老白龍”由生熟混鐵鑄成,長1.7米多,口徑0.3米多,一次可裝火藥約6公斤,鐵蛋、鐵片、子彈頭等尖利硬物數十公斤,威力巨大,它開炮時噴出一條長長的紅白色火焰,猶如一條巨龍,故起名“老白龍”。
經此一役,焦作地區抗日軍民威震敵膽。據說,經過李屯伏擊戰,“老白龍”威名遠揚,日軍只知道打他們的是“老白龍”,以為“老白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到處要找“老白龍”復仇。
如今,重走李屯伏擊戰的戰場,這片曾被熱血浸染的土地,承載著懷川兒女不畏強暴、堅忍不拔的偉大抗戰精神,更激勵著我們向更光明的未來,勇毅前行。
記者 王 穎 實習生 李芳菲
(中共焦作市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供圖)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