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我還會再來武陟學習‘黃河飛龍’技藝的,感謝你們這一個多月來對我的幫助!”7月29日,山東姑娘白忠祺揮手向武陟縣西陶鎮西陶村黃河龍獅文化合作社龍獅訓練基地的老師們告別。一個多月的緊張學習,讓她對焦作非遺和黃河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尋夢“黃河飛龍”的信心。
“黃河飛龍”是發源于西陶鎮的非遺項目,其表演展現中華龍的精氣神韻,兼具藝術觀賞性與體育健身功能。該項目獲2024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民俗民間項目”稱號,登上蛇年央視春晚、飛入亞冬會開幕式、舞動成都國際非遺文化節。
白忠祺今年21歲,家住山東省聊城市,今年畢業于聊城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大學期間,她通過在聊城市舉辦的“宛園杯”龍獅爭霸賽,與焦作非遺“黃河飛龍”結緣。為了學習“黃河飛龍”,她通過網絡查找學習資料,跟著視頻反復摸索練習,但始終“不得精髓”。今年6月份,白忠祺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與“黃河飛龍”代表性傳承人楊飛龍取得了聯系,并表達了想深入學習龍獅表演的想法。
夢想終于實現了!今年6月17日,白忠祺帶上簡單的行李,跨越400公里,從老家來武陟縣尋夢。初到武陟,方言成了她在學習道路上面臨的首個“坎”,也讓她有些膽怯。然而,這種膽怯很快被暖心的團隊驅散:鼓樂手楊奎奎耐心示范,獅尾搭檔朱普文不斷鼓勵,學員們互相幫助……她迅速融入“黃河飛龍”大家庭,學習信心與日俱增。
“體力是遇到的最大難關。”白忠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女性“獅頭”,力量不足不僅讓動作吃力,也使得獅頭難以展現出應有的靈動表情,加之獅尾搭檔為男性,對動作的力度要求更高。她必須全程保持低姿態馬步,一套完整的8分鐘舞獅套路下來,雙腿早已灌鉛般沉重,這為學習舞獅套路動作帶來不少困難。楊飛龍在教學過程中,敏銳感知到學員的困惑,他因材施教,為白忠祺調整部分動作,融入更適合女性發力的柔韌技巧,在短時間內幫白忠祺突破瓶頸。
通過一個多月的學習,白忠祺已掌握“三凳”“八凳”的基礎套路,正在挑戰更高難度的梅花樁舞獅。“這些動作還需要我持續練習,通過反復磨合、規范,才能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白忠祺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武陟縣聚焦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和傳承工作,通過打造非遺活態傳承基地,有力推動了黃河泥塤、黃河龍獅等特色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與傳承。截至目前,“黃河飛龍”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已培育了超過100個傳承群體,學員涵蓋了從孩童到耄耋老人的全年齡段愛好者。
(記者 梁智玲)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我還會再來武陟學習‘黃河飛龍’技藝的,感謝你們這一個多月來對我的幫助!”7月29日,山東姑娘白忠祺揮手向武陟縣西陶鎮西陶村黃河龍獅文化合作社龍獅訓練基地的老師們告別。一個多月的緊張學習,讓她對焦作非遺和黃河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尋夢“黃河飛龍”的信心。
“黃河飛龍”是發源于西陶鎮的非遺項目,其表演展現中華龍的精氣神韻,兼具藝術觀賞性與體育健身功能。該項目獲2024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民俗民間項目”稱號,登上蛇年央視春晚、飛入亞冬會開幕式、舞動成都國際非遺文化節。
白忠祺今年21歲,家住山東省聊城市,今年畢業于聊城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大學期間,她通過在聊城市舉辦的“宛園杯”龍獅爭霸賽,與焦作非遺“黃河飛龍”結緣。為了學習“黃河飛龍”,她通過網絡查找學習資料,跟著視頻反復摸索練習,但始終“不得精髓”。今年6月份,白忠祺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與“黃河飛龍”代表性傳承人楊飛龍取得了聯系,并表達了想深入學習龍獅表演的想法。
夢想終于實現了!今年6月17日,白忠祺帶上簡單的行李,跨越400公里,從老家來武陟縣尋夢。初到武陟,方言成了她在學習道路上面臨的首個“坎”,也讓她有些膽怯。然而,這種膽怯很快被暖心的團隊驅散:鼓樂手楊奎奎耐心示范,獅尾搭檔朱普文不斷鼓勵,學員們互相幫助……她迅速融入“黃河飛龍”大家庭,學習信心與日俱增。
“體力是遇到的最大難關。”白忠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女性“獅頭”,力量不足不僅讓動作吃力,也使得獅頭難以展現出應有的靈動表情,加之獅尾搭檔為男性,對動作的力度要求更高。她必須全程保持低姿態馬步,一套完整的8分鐘舞獅套路下來,雙腿早已灌鉛般沉重,這為學習舞獅套路動作帶來不少困難。楊飛龍在教學過程中,敏銳感知到學員的困惑,他因材施教,為白忠祺調整部分動作,融入更適合女性發力的柔韌技巧,在短時間內幫白忠祺突破瓶頸。
通過一個多月的學習,白忠祺已掌握“三凳”“八凳”的基礎套路,正在挑戰更高難度的梅花樁舞獅。“這些動作還需要我持續練習,通過反復磨合、規范,才能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白忠祺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武陟縣聚焦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和傳承工作,通過打造非遺活態傳承基地,有力推動了黃河泥塤、黃河龍獅等特色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與傳承。截至目前,“黃河飛龍”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已培育了超過100個傳承群體,學員涵蓋了從孩童到耄耋老人的全年齡段愛好者。
(記者 梁智玲)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