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中福鈦鋯產業園一期項目竣工投產,寧福巨灣動力電池一期項目提前3個月試生產,在“三十工程”項目建設中感受新質生產力的健步;
創建2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在實驗室里聆聽新質生產力的心跳;
龍佰集團鈦白粉、海綿鈦產能全球第一,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產銷量全球第一,和興化工導電炭黑產銷量全球第一,榮佳鈧釩氧化鈧產能全球第一,在生產線旁觸摸新質生產力的脈動;
……
初秋時節,萬物漸豐。中站工業經濟,“新”潮澎湃,數不盡向上的力量在涌動。
作為焦作市的工業重鎮,中站區如何以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厚植工業優勢?
“突出創新引領,堅持先立后破,以新質生產力厚植工業優勢!”市委常委、中站區委書記程寶成言簡意賅。
具體而言,就是堅持工業強區不動搖,以打造“一都一谷六鏈群”為載體,探索實施“13256”重點產業鏈提升發展工程,即圍繞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一個目標”,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化改造”,聚焦現代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二大主導產業”,強化專班、專業、調度、資金、產銷“五項服務”,實現資金爭取、產品升級、科技創新、節能降耗、安全生產、企業績效“六個新提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破題,積極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把握立與破的關系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厚植工業優勢,必須因地制宜,先立后破。
立什么?破什么?
中站的答案是: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化工和汽車制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是“立”;推動傳統化工和汽車制造奔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賽道”,這是“破”。
主導產業轉型加快。對標全市“3+13+N”產業鏈群,實施主導產業轉型升級計劃,制訂中站“2+6+N”重點產業鏈培育推進方案,按照“補鏈、延鏈、強鏈”目標方向,繪制6張全景式產業鏈培育圖譜,實行“鏈主企業+鏈上企業+領導分包”推進機制,先后實施83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加快推動傳統化工產業向現代化工新材料方向轉型。
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立足打造千億級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目標,設立焦作市中新產業投資基金,成立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聯盟,重點推動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產業鏈上主營產品擁有8項冠軍。
未來產業加速破題。瞄準前沿新材料領域,積極布局氫能、儲能、硼同位素、鈧釩新材料和鈦鋯新材料戰略金屬等未來產業,強力推動多氟多高豐度硼同位素等項目建設,開元化工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等項目已投入生產。
一手抓傳統產業,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站區穩中求進、以進促穩。
立與破,折射格局和思路。
突出創新引領
增強產業內生動力
該區R&D經費投入強度、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等主要指標,均居全省前列,在全市唯一擁有兩個省級產業研究院、兩個省級產業創新中心,“高、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龍佰集團以創新技術推動鈦產業擁有兩項世界第一,多氟多新材料在新能源電池材料和半導體用電子化學品上搶占發展制高點……
無論立還是破,中站區都牢牢抓住新質生產力中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推動企業行穩致遠,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全面落實全市“345”創新行動要求,謀劃實施了中站“135”創新行動,持續推動創新主體梯次培育,對76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精準輔導,選定25家科創型種子企業進行重點培育,今年新增4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中站區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9.71%,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領跑全省。
創新平臺支撐有力。充分發揮39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作用,先后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等科研院校簽訂合作協議23項,推動有效發明專利數同比增長超過30%,居全市第一位。
成果轉化碩果累累。全力抓好各項激勵政策措施落實,暢通各類科技項目申報管理渠道,幫助和興化工“鋰離子電池導電炭黑國產化研發”等3個項目通過省重點研發專項,助力多氟多新材料“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研發和儲能應用”等2個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專項,合計獲得獎補資金3520萬元。
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創新“政企聯合引才”“帶編入企”模式,實施“招商+引才”計劃,累計培養高技能人才3657人,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1626人,特別是培育中原產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高層次人才引育工作受到省委組織部高度評價,成為全省人才工作焦作現場會主要觀摩區。
創新驅動,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下去。取與舍,考驗眼界和定力。
深化“三化”改造
塑造發展新優勢
現代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是中站區兩大主導產業,也是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來,其中“一轉帶三化”功不可沒。
聚焦高端突破,強化價值提升。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對37家企業、55個項目進行高端化改造,獲得高純氟化鋰工藝開發、鐵精礦提質除雜技術等數十項科研成果,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0余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2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省級質量標桿企業3家。加快企業服務化延伸,創建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企業2家、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1家、省“數字領航”企業1家。
聚焦智能改造,強化示范引領。加快打造智能應用場景,多氟多新材料入選2022年度國家級優秀智能應用場景,2家企業入選省級優秀智能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智能工廠(車間),創建省級智能工廠(車間)8家、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2家。加快打造智慧園區,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園區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建成龍佰集團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
聚焦綠色制造,強化節能降碳。打造綠色工廠,現已累計創成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9家,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應用綠色技術,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中站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園區獲評省級循環再生工業園。
2022年至2024年,中站區共實施“三化”改造項目83個,涉及企業47家,現已竣工投產38個項目,累計新增銷售收入173.68億元。2024年開工“三化”改造項目36個,現已竣工投產10個項目,預計年底可完工18個項目,全部項目投產達效后預計可新增銷售收入29億元。在2024年環保績效評價中,中站區現有A級企業5家、B級企業9家、績效引領企業2家。
強化五項服務
匯聚發展新合力
該區2024年省級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技改項目類累計獲得1055萬元;4家企業獲批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數量居全市首位;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常態化組織銀企對接活動,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如今,以新質生產力厚植工業優勢,已經成為中站區的一致行動。它需要的不僅是“新”、是“質”,更是“實”——服務,服務,還是服務!
建強助企專班。建立產業基金、金融生態、上市培育、人才引育、稅務服務、平臺企業、科技創新、要素保障8個助企強鏈工作專班,圍繞暢通重點產業鏈循環,攻難點、通堵點、除痛點;實行“鏈主企業+鏈上企業+領導分包”機制,著力打造“2+6+N”產業鏈群。
提升專業服務。充分發揮市區兩級服務企業五項工作機制的協調聯動作用,加速解決企業問題。構建政企親清生態,常態化開展“親清面對面”交流活動11場。印發《惠企政策匯編》2000余本,方便企業“按圖索驥”,精準匹配相關政策。
強化定期調度。堅持經濟運行調度制度,及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重點保障好油、電、氣、運等工業生產要素,協調供應支持好金融、人才、土地、能耗等指標,著力解決重點工業企業原料采購、設備購置、流動資金和項目建設等問題。
撬動資金引導。充分發揮省級先進制造業專項資金、滿負荷獎勵資金、省引導地方專項資金等作用,鼓勵企業積極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大力實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項目改造升級工程,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攻關。
強化產銷對接。以“政策落實進萬企”活動為抓手,深入開展穩工業“四項對接”活動,取得積極成效。今年已經組織開展“四項對接”活動(銀企、產銷、用工、產學研)25場,達成產銷合作銷售金額1.3億元。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常態化組織銀企對接活動,全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截至8月底,共幫助轄區113家企業通過市智慧金服平臺獲得貸款117.02億元,居全市第一位,占全市獲貸總金額的27.88%;簽訂產學研協議9項,達成用工意向287個。
厚植優勢,強勢領跑,靠的是“早出發、加速跑”。
資金爭取、產品升級、科技創新、節能降耗、安全生產、企業績效實現新提升,中站區工業經濟碩果累累。
厚植工業優勢,中站區將全力以赴打造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先行區!
新的目標在召喚,我們相信,循“新”出發、向“新”求進,中站區工業一定能創造新的奇跡、新的輝煌!
(記者 楊麗娜)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福鈦鋯產業園一期項目竣工投產,寧福巨灣動力電池一期項目提前3個月試生產,在“三十工程”項目建設中感受新質生產力的健步;
創建2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在實驗室里聆聽新質生產力的心跳;
龍佰集團鈦白粉、海綿鈦產能全球第一,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產銷量全球第一,和興化工導電炭黑產銷量全球第一,榮佳鈧釩氧化鈧產能全球第一,在生產線旁觸摸新質生產力的脈動;
……
初秋時節,萬物漸豐。中站工業經濟,“新”潮澎湃,數不盡向上的力量在涌動。
作為焦作市的工業重鎮,中站區如何以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厚植工業優勢?
“突出創新引領,堅持先立后破,以新質生產力厚植工業優勢!”市委常委、中站區委書記程寶成言簡意賅。
具體而言,就是堅持工業強區不動搖,以打造“一都一谷六鏈群”為載體,探索實施“13256”重點產業鏈提升發展工程,即圍繞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一個目標”,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化改造”,聚焦現代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二大主導產業”,強化專班、專業、調度、資金、產銷“五項服務”,實現資金爭取、產品升級、科技創新、節能降耗、安全生產、企業績效“六個新提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破題,積極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把握立與破的關系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厚植工業優勢,必須因地制宜,先立后破。
立什么?破什么?
中站的答案是: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化工和汽車制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是“立”;推動傳統化工和汽車制造奔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賽道”,這是“破”。
主導產業轉型加快。對標全市“3+13+N”產業鏈群,實施主導產業轉型升級計劃,制訂中站“2+6+N”重點產業鏈培育推進方案,按照“補鏈、延鏈、強鏈”目標方向,繪制6張全景式產業鏈培育圖譜,實行“鏈主企業+鏈上企業+領導分包”推進機制,先后實施83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加快推動傳統化工產業向現代化工新材料方向轉型。
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立足打造千億級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目標,設立焦作市中新產業投資基金,成立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聯盟,重點推動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產業鏈上主營產品擁有8項冠軍。
未來產業加速破題。瞄準前沿新材料領域,積極布局氫能、儲能、硼同位素、鈧釩新材料和鈦鋯新材料戰略金屬等未來產業,強力推動多氟多高豐度硼同位素等項目建設,開元化工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等項目已投入生產。
一手抓傳統產業,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站區穩中求進、以進促穩。
立與破,折射格局和思路。
突出創新引領
增強產業內生動力
該區R&D經費投入強度、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等主要指標,均居全省前列,在全市唯一擁有兩個省級產業研究院、兩個省級產業創新中心,“高、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龍佰集團以創新技術推動鈦產業擁有兩項世界第一,多氟多新材料在新能源電池材料和半導體用電子化學品上搶占發展制高點……
無論立還是破,中站區都牢牢抓住新質生產力中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推動企業行穩致遠,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全面落實全市“345”創新行動要求,謀劃實施了中站“135”創新行動,持續推動創新主體梯次培育,對76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精準輔導,選定25家科創型種子企業進行重點培育,今年新增4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中站區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9.71%,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領跑全省。
創新平臺支撐有力。充分發揮39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作用,先后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等科研院校簽訂合作協議23項,推動有效發明專利數同比增長超過30%,居全市第一位。
成果轉化碩果累累。全力抓好各項激勵政策措施落實,暢通各類科技項目申報管理渠道,幫助和興化工“鋰離子電池導電炭黑國產化研發”等3個項目通過省重點研發專項,助力多氟多新材料“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研發和儲能應用”等2個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專項,合計獲得獎補資金3520萬元。
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創新“政企聯合引才”“帶編入企”模式,實施“招商+引才”計劃,累計培養高技能人才3657人,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1626人,特別是培育中原產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高層次人才引育工作受到省委組織部高度評價,成為全省人才工作焦作現場會主要觀摩區。
創新驅動,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下去。取與舍,考驗眼界和定力。
深化“三化”改造
塑造發展新優勢
現代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是中站區兩大主導產業,也是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來,其中“一轉帶三化”功不可沒。
聚焦高端突破,強化價值提升。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對37家企業、55個項目進行高端化改造,獲得高純氟化鋰工藝開發、鐵精礦提質除雜技術等數十項科研成果,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0余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2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省級質量標桿企業3家。加快企業服務化延伸,創建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企業2家、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1家、省“數字領航”企業1家。
聚焦智能改造,強化示范引領。加快打造智能應用場景,多氟多新材料入選2022年度國家級優秀智能應用場景,2家企業入選省級優秀智能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智能工廠(車間),創建省級智能工廠(車間)8家、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2家。加快打造智慧園區,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園區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建成龍佰集團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
聚焦綠色制造,強化節能降碳。打造綠色工廠,現已累計創成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9家,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應用綠色技術,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中站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園區獲評省級循環再生工業園。
2022年至2024年,中站區共實施“三化”改造項目83個,涉及企業47家,現已竣工投產38個項目,累計新增銷售收入173.68億元。2024年開工“三化”改造項目36個,現已竣工投產10個項目,預計年底可完工18個項目,全部項目投產達效后預計可新增銷售收入29億元。在2024年環保績效評價中,中站區現有A級企業5家、B級企業9家、績效引領企業2家。
強化五項服務
匯聚發展新合力
該區2024年省級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技改項目類累計獲得1055萬元;4家企業獲批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數量居全市首位;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常態化組織銀企對接活動,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如今,以新質生產力厚植工業優勢,已經成為中站區的一致行動。它需要的不僅是“新”、是“質”,更是“實”——服務,服務,還是服務!
建強助企專班。建立產業基金、金融生態、上市培育、人才引育、稅務服務、平臺企業、科技創新、要素保障8個助企強鏈工作專班,圍繞暢通重點產業鏈循環,攻難點、通堵點、除痛點;實行“鏈主企業+鏈上企業+領導分包”機制,著力打造“2+6+N”產業鏈群。
提升專業服務。充分發揮市區兩級服務企業五項工作機制的協調聯動作用,加速解決企業問題。構建政企親清生態,常態化開展“親清面對面”交流活動11場。印發《惠企政策匯編》2000余本,方便企業“按圖索驥”,精準匹配相關政策。
強化定期調度。堅持經濟運行調度制度,及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重點保障好油、電、氣、運等工業生產要素,協調供應支持好金融、人才、土地、能耗等指標,著力解決重點工業企業原料采購、設備購置、流動資金和項目建設等問題。
撬動資金引導。充分發揮省級先進制造業專項資金、滿負荷獎勵資金、省引導地方專項資金等作用,鼓勵企業積極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大力實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項目改造升級工程,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攻關。
強化產銷對接。以“政策落實進萬企”活動為抓手,深入開展穩工業“四項對接”活動,取得積極成效。今年已經組織開展“四項對接”活動(銀企、產銷、用工、產學研)25場,達成產銷合作銷售金額1.3億元。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常態化組織銀企對接活動,全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截至8月底,共幫助轄區113家企業通過市智慧金服平臺獲得貸款117.02億元,居全市第一位,占全市獲貸總金額的27.88%;簽訂產學研協議9項,達成用工意向287個。
厚植優勢,強勢領跑,靠的是“早出發、加速跑”。
資金爭取、產品升級、科技創新、節能降耗、安全生產、企業績效實現新提升,中站區工業經濟碩果累累。
厚植工業優勢,中站區將全力以赴打造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先行區!
新的目標在召喚,我們相信,循“新”出發、向“新”求進,中站區工業一定能創造新的奇跡、新的輝煌!
(記者 楊麗娜)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