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時政特稿丨“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更新時間:2023-2-20 20:34:33    來源:新華社

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兩周年。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

陜西,延安革命紀念館,“勝利的出發點”幾個金色大字,在紅墻上熠熠生輝。70多年前,我們黨從這里出發,完成了走出延安窯洞、走上天安門城樓的偉大壯舉。

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來到延安。總書記說:“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再來翻閱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我們應該讀懂什么?

《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發生在延安——1944年,紅軍戰士張思德在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白天,他巡回各窯,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來數次,察看煙色。9月5日,一個即將挖成的炭窯突然坍塌,張思德被埋在窯內,人生永遠定格在29歲。他用生命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鏗鏘誓言。

1945年黨的七大上,“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正式寫進黨章。從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多年以后,延安梁家河窯洞炕頭一燈如豆:《為人民服務》短短數百字,青年習近平不知看了多少遍。“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陜西延安梁家河村知青故居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回憶起自己在陜西梁家河當農民的時光,也一次次把這些往事講給大家聽。“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

當年的梁家河,一個大隊要接納30多個飯量正大的知青。鄉親們窮得叮當響,也愿照顧城里來的娃娃。

年輕的習近平餓了,鄉親們給做飯吃;衣服臟了,鄉親們給洗;褲子破了,鄉親們給縫。“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并發表演講時,講述了陜西延安梁家河的故事。

在一次外訪中,他談到了梁家河的變化:“今年春節,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

星巴克董事會名譽主席霍華德·舒爾茨當時也是臺下的聽眾之一,通過習近平主席的講述,“梁家河”這個此前從未聽說過的地方,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看到了一個真實又可感的中國領導人,一如他常常講的那樣——“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從土窯土炕、酸菜谷糠,到柏油路、磚瓦房、互聯網,梁家河的父老鄉親們曾經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為了現實。梁家河之外,更加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更多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成為現實。

“成千成萬的英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這段報告的結束語,鼓舞人心。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跨越70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強調,要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時間向前,初心不變。

在黨的百年歷史坐標上,延安時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黨中央和紅軍安家延安后,由于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條件十分艱苦。

存亡抉擇之際,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展開。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內,第359旅在南泥灣挖了1000多孔窯洞,蓋了600多間房屋,32萬畝良田里生產了9000多萬斤糧食,使南泥灣從百姓口中的“爛泥灣”變為了陜北的好江南。

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拍攝下了當時的情景。面對鏡頭,毛澤東寫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成為根據地軍民攻堅克難、堅持抗戰的精神動力。南泥灣,也由一個地理名詞化身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代名詞。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南泥灣的創業故事前,習近平總書記看得仔細。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這是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

陜北高原上,留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總書記說:“無論我們將來物質生活多么豐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丟”;

留下了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當年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

也留下了延安整風運動重要手稿、“甲申對”和“窯洞對”的故事,“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美國人約翰・科林曾訪問過延安。他說:“在延安,我被共產黨為目標而奮斗的精神所感動,人們在空氣中可以嗅到這種氣息,他們衣服破爛不堪,他們裝備缺槍少彈,但他們有為目標奮斗的精神。”

1940年5月,僅九天時間的延安之行,讓南洋僑領陳嘉庚感到“大出意料之外”。毛澤東邀請他一起吃飯,吃的竟然是自己種的大白菜和豆角。這頓飯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9年后,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開啟了建設新中國的歷史征程,“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成為“兩個務必”的重要內容。

80多年后,在成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時,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再次發出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以“三個務必”告誡全黨,“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這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偉業的重要保證。

1975年中秋,《延安通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知青習近平帶領陜北梁家河村村民辦沼氣的故事。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采訪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

2022年10月23日,昔日窯洞里的知青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面對中外媒體記者,他講述了新時代中國的故事——現在,我們正意氣風發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為了這一事業,無數先輩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們心中永遠銘記著他們的奉獻和犧牲。”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二十幾萬人口的江西興國縣,就有8萬多人參加紅軍,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就超過1.2萬名;88年前,剛剛經歷了一次命運大轉折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四渡赤水、遵義戰役等一場場鐵血鏖戰中,奮勇拼搏、義無反顧,英烈的鮮血染紅了黔山貴水……

延安時期,我們黨剛剛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走過的道路,不僅翻越了千山萬水,而且翻越了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成不變的教條的錯誤思想障礙。”

在陜北窯洞里,毛澤東等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思考的是中國的前途命運。這也奠定了毛澤東思想的根基。

《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有112篇出自延安時期,著名的《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都寫于此——延安窯洞里有馬列主義。

思想的光芒伴著窯洞的燈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黨的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七大開始,黨的思想和行動定于一尊。”中國革命從此走上了勝利的軌道。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黨的二十大報告“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一章節,閃耀著理論創新的光輝。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報告強調的這6條,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蘋果之鄉”陜西延安洛川,蘋果喜獲豐收。

在黨的七大開幕之際,毛澤東同志充滿自信地宣告:“中國之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有人已經寫了書的;我們這個大會是代表另一種中國之命運,我們也要寫一本書出來。”

70多年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把這本書寫得這樣厚重。今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在這偉大的征程中,思想的力量將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個民族走向更為美好的未來。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時政特稿丨“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2023-2-20 20:34:33    來源:新華社

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兩周年。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

陜西,延安革命紀念館,“勝利的出發點”幾個金色大字,在紅墻上熠熠生輝。70多年前,我們黨從這里出發,完成了走出延安窯洞、走上天安門城樓的偉大壯舉。

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來到延安。總書記說:“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再來翻閱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我們應該讀懂什么?

《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發生在延安——1944年,紅軍戰士張思德在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白天,他巡回各窯,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來數次,察看煙色。9月5日,一個即將挖成的炭窯突然坍塌,張思德被埋在窯內,人生永遠定格在29歲。他用生命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鏗鏘誓言。

1945年黨的七大上,“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正式寫進黨章。從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多年以后,延安梁家河窯洞炕頭一燈如豆:《為人民服務》短短數百字,青年習近平不知看了多少遍。“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陜西延安梁家河村知青故居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回憶起自己在陜西梁家河當農民的時光,也一次次把這些往事講給大家聽。“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

當年的梁家河,一個大隊要接納30多個飯量正大的知青。鄉親們窮得叮當響,也愿照顧城里來的娃娃。

年輕的習近平餓了,鄉親們給做飯吃;衣服臟了,鄉親們給洗;褲子破了,鄉親們給縫。“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并發表演講時,講述了陜西延安梁家河的故事。

在一次外訪中,他談到了梁家河的變化:“今年春節,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

星巴克董事會名譽主席霍華德·舒爾茨當時也是臺下的聽眾之一,通過習近平主席的講述,“梁家河”這個此前從未聽說過的地方,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看到了一個真實又可感的中國領導人,一如他常常講的那樣——“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從土窯土炕、酸菜谷糠,到柏油路、磚瓦房、互聯網,梁家河的父老鄉親們曾經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為了現實。梁家河之外,更加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更多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成為現實。

“成千成萬的英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這段報告的結束語,鼓舞人心。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跨越70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強調,要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時間向前,初心不變。

在黨的百年歷史坐標上,延安時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黨中央和紅軍安家延安后,由于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條件十分艱苦。

存亡抉擇之際,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展開。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內,第359旅在南泥灣挖了1000多孔窯洞,蓋了600多間房屋,32萬畝良田里生產了9000多萬斤糧食,使南泥灣從百姓口中的“爛泥灣”變為了陜北的好江南。

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拍攝下了當時的情景。面對鏡頭,毛澤東寫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成為根據地軍民攻堅克難、堅持抗戰的精神動力。南泥灣,也由一個地理名詞化身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代名詞。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南泥灣的創業故事前,習近平總書記看得仔細。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這是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

陜北高原上,留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總書記說:“無論我們將來物質生活多么豐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丟”;

留下了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當年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

也留下了延安整風運動重要手稿、“甲申對”和“窯洞對”的故事,“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美國人約翰・科林曾訪問過延安。他說:“在延安,我被共產黨為目標而奮斗的精神所感動,人們在空氣中可以嗅到這種氣息,他們衣服破爛不堪,他們裝備缺槍少彈,但他們有為目標奮斗的精神。”

1940年5月,僅九天時間的延安之行,讓南洋僑領陳嘉庚感到“大出意料之外”。毛澤東邀請他一起吃飯,吃的竟然是自己種的大白菜和豆角。這頓飯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9年后,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開啟了建設新中國的歷史征程,“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成為“兩個務必”的重要內容。

80多年后,在成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時,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再次發出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以“三個務必”告誡全黨,“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這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偉業的重要保證。

1975年中秋,《延安通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知青習近平帶領陜北梁家河村村民辦沼氣的故事。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采訪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

2022年10月23日,昔日窯洞里的知青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面對中外媒體記者,他講述了新時代中國的故事——現在,我們正意氣風發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為了這一事業,無數先輩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們心中永遠銘記著他們的奉獻和犧牲。”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二十幾萬人口的江西興國縣,就有8萬多人參加紅軍,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就超過1.2萬名;88年前,剛剛經歷了一次命運大轉折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四渡赤水、遵義戰役等一場場鐵血鏖戰中,奮勇拼搏、義無反顧,英烈的鮮血染紅了黔山貴水……

延安時期,我們黨剛剛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走過的道路,不僅翻越了千山萬水,而且翻越了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成不變的教條的錯誤思想障礙。”

在陜北窯洞里,毛澤東等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思考的是中國的前途命運。這也奠定了毛澤東思想的根基。

《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有112篇出自延安時期,著名的《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都寫于此——延安窯洞里有馬列主義。

思想的光芒伴著窯洞的燈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黨的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七大開始,黨的思想和行動定于一尊。”中國革命從此走上了勝利的軌道。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黨的二十大報告“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一章節,閃耀著理論創新的光輝。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報告強調的這6條,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蘋果之鄉”陜西延安洛川,蘋果喜獲豐收。

在黨的七大開幕之際,毛澤東同志充滿自信地宣告:“中國之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有人已經寫了書的;我們這個大會是代表另一種中國之命運,我們也要寫一本書出來。”

70多年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把這本書寫得這樣厚重。今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在這偉大的征程中,思想的力量將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個民族走向更為美好的未來。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保定市| 灵寿县| 吐鲁番市| 达日县| 拉孜县| 克东县| 筠连县| 灵武市| 长子县| 鹤山市| 绿春县| 临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太仓市| 汉中市| 腾冲县| 泰兴市| 阳谷县| 环江| 砀山县| 涟源市| 元阳县| 柘荣县| 临澧县| 祥云县| 康定县| 桃园县| 凯里市| 祥云县| 临江市| 海城市| 凯里市| 修武县| 建瓯市| 久治县| 平定县| 平和县| 进贤县| 甘孜县|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