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習近平的文化足跡丨安陽殷墟: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更新時間:2023-6-17 14:49:1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6月16日電 題:安陽殷墟: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新華社記者唐衛彬、桂娟、雙瑞、翟濯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走進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大門,展板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讓每一位前來參觀的游客印象深刻。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安陽市,考察位于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得到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近一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櫛風沐雨,對殷墟持續發掘研究,它也成為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在新的征程上,這座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關鍵遺址,仍將繼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延續中華民族精神根脈。

  殷墟作軸,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密碼

  六月的中原大地驕陽似火,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里游人如織。

  氣勢恢宏的宮殿群、規模龐大的王陵區、高度發達的青銅器、系統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確的手工業體系……古老殷墟的“商王寶藏”,令游客驚嘆于這份穿越了3000多年時光的厚重魅力。

  1928年10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在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揮出第一鏟,拉開了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在此之前,人們對商王朝的認知主要停留在《史記》中區區3000余字的記載。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因為殷墟,中國信史上推至商代。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系,也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殷墟的發現和確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原點和基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表示,殷墟上承四方匯集文明之趨勢,下啟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是中華文明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人們在殷墟博物館、車馬坑展廳里感受3000多年前商人的鮮活日常,在“一片甲骨驚天下”的講解詞中領略中國已知最古老文字的神秘風采。

  69歲的江蘇游客徐根發第一次到殷墟,他說:“小時候在課本上知道殷墟,一直想來看看,今天看到青銅器和甲骨文,我不僅感嘆古人高超的智慧,也為中華文明延綿不絕感到由衷驕傲和自豪。”

  “最近,前來殷墟的研學團隊呈現井噴式增長,僅4月份研學人數就突破了2萬人次。”殷墟講解員劉珊珊近段時間格外忙碌,一天下來,她至少要解說10余場,每天行走超過2萬步。

  “不少研學團隊的同學反映,通過實地參觀,真切感悟到了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觸摸到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進一步樹立起尊重文物、尊重歷史的觀念,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劉珊珊說。

  漢字為媒,維系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

  殷墟博物館入口處,立著一方大石,上書紅色的甲骨文“福”字,不時有游客在此合影留念。今年春節,以這個“福”字為原型設計的春聯,在當地成了搶手貨。

  “很多游客對甲骨文感興趣,知道是什么字了,還要問問為什么。”劉珊珊說,“福”字一邊是祭臺,一邊是雙手捧著酒壇,意思是祈福,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理解,這就是漢字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刀筆留痕,甲骨呈奇。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甲骨文無疑是分量最重的一類。“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雖然深埋地下數千年,卻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撥開歷史的厚土,120多年來,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持續解讀古老的中華文明密碼。

  在安陽的地標性建筑——中國文字博物館內,可以直觀地看到漢字演變過程。依托數千件文物精華,這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系統詮釋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堪稱“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從漢字的演變中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我們能看懂青銅器上的金文、東晉的《蘭亭序》、唐代的《上陽臺帖》,仔細一想太神奇了。”暑期將至,剛從鄭州外國語學校畢業的田若水,迫不及待地拉著朋友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在書法展廳及字謎墻等互動體驗區域,她們頻頻流連。

  文字,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今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方言口音、生活習俗如何迥異,通過共同的文字,人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溝通思想、交流情感,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漢字這塊積淀數千年的文化基石。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歷經3000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人們得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溝通思想。這種文化的演繹與傳承,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和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的精神紐帶。

  “這幾年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的群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90后’‘00后’占多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認同、理解漢字,主動觸摸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改變,讓中國文字博物館宣傳教育部主任于笑瑩由衷欣喜。

  今年“五一”期間,每天到訪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觀眾都超過2萬人。展館外,將漢字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方式融入景觀設計之中的漢字公園,更是市民熱衷的夜間游玩去處。

  守正創新,賡續文脈譜華章

  “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不久前,“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北京召開,通報了安陽洹北商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介紹,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一條殷墟時期大型祭祀溝,為理解殷墟聚落布局提供了線索。

  除考古發掘工作外,何毓靈相當一部分精力用在講課上。“從幼兒園講到中學大學,從博物館講到黨政機關,現在我一個月至少講課五六場。”他明顯感覺,人們渴望了解殷墟、了解悠久中華文明的熱情高起來了。

  展示主體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形式更加鮮活、覆蓋更加廣泛,古老的殷墟,正以更年輕的姿態走入公眾視野: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文旅小鎮等項目穩步推進,運用A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的殷墟數字化升級方興未艾,甲骨文表情包、殷墟青銅器數字藏品等文創不斷迭代……

  與殷墟宮殿區一河之隔,占地面積262.5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拔地而起,目前主體工程二次結構基本完工,遙看像一只巨鼎立在蒼穹之下。

  “展出文物數量、展陳技術和水平都會有大幅度的飛躍。”殷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趙清榮介紹,新館建成后,將更全面地展示殷墟豐富文化內涵,幫助觀眾更深刻地理解殷商文化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貢獻。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別開生面的“甲骨學堂”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參與。學寫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字、DIY商朝元素書包、學跳《舞動的漢字》舞蹈,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漢字的美和智慧。

  “‘火’起來更要‘活’起來。我們重視普及教育和展陳的互動性,特別設置了互動與影像廳,涵蓋十余種漢字游戲。”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魏文萃介紹,近年來,中國文字博物館研發了160多項漢字主題教育項目,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500場,吸引了近45000個家庭參與活動。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

  在安陽殷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振奮人心,釋放出時代強音。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要持續做好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與考古研究工作,解讀好文物承載的文化基因,讓國人更好地觸摸過往、感知歷史,為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貢獻力量。”安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陽說。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習近平的文化足跡丨安陽殷墟: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2023-6-17 14:49:1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6月16日電 題:安陽殷墟: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

  新華社記者唐衛彬、桂娟、雙瑞、翟濯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走進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大門,展板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讓每一位前來參觀的游客印象深刻。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安陽市,考察位于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得到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近一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櫛風沐雨,對殷墟持續發掘研究,它也成為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在新的征程上,這座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關鍵遺址,仍將繼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延續中華民族精神根脈。

  殷墟作軸,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密碼

  六月的中原大地驕陽似火,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里游人如織。

  氣勢恢宏的宮殿群、規模龐大的王陵區、高度發達的青銅器、系統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確的手工業體系……古老殷墟的“商王寶藏”,令游客驚嘆于這份穿越了3000多年時光的厚重魅力。

  1928年10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在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揮出第一鏟,拉開了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在此之前,人們對商王朝的認知主要停留在《史記》中區區3000余字的記載。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因為殷墟,中國信史上推至商代。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系,也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殷墟的發現和確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原點和基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表示,殷墟上承四方匯集文明之趨勢,下啟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是中華文明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人們在殷墟博物館、車馬坑展廳里感受3000多年前商人的鮮活日常,在“一片甲骨驚天下”的講解詞中領略中國已知最古老文字的神秘風采。

  69歲的江蘇游客徐根發第一次到殷墟,他說:“小時候在課本上知道殷墟,一直想來看看,今天看到青銅器和甲骨文,我不僅感嘆古人高超的智慧,也為中華文明延綿不絕感到由衷驕傲和自豪。”

  “最近,前來殷墟的研學團隊呈現井噴式增長,僅4月份研學人數就突破了2萬人次。”殷墟講解員劉珊珊近段時間格外忙碌,一天下來,她至少要解說10余場,每天行走超過2萬步。

  “不少研學團隊的同學反映,通過實地參觀,真切感悟到了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觸摸到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進一步樹立起尊重文物、尊重歷史的觀念,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劉珊珊說。

  漢字為媒,維系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

  殷墟博物館入口處,立著一方大石,上書紅色的甲骨文“福”字,不時有游客在此合影留念。今年春節,以這個“福”字為原型設計的春聯,在當地成了搶手貨。

  “很多游客對甲骨文感興趣,知道是什么字了,還要問問為什么。”劉珊珊說,“福”字一邊是祭臺,一邊是雙手捧著酒壇,意思是祈福,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理解,這就是漢字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刀筆留痕,甲骨呈奇。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甲骨文無疑是分量最重的一類。“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雖然深埋地下數千年,卻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撥開歷史的厚土,120多年來,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持續解讀古老的中華文明密碼。

  在安陽的地標性建筑——中國文字博物館內,可以直觀地看到漢字演變過程。依托數千件文物精華,這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系統詮釋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堪稱“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從漢字的演變中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我們能看懂青銅器上的金文、東晉的《蘭亭序》、唐代的《上陽臺帖》,仔細一想太神奇了。”暑期將至,剛從鄭州外國語學校畢業的田若水,迫不及待地拉著朋友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在書法展廳及字謎墻等互動體驗區域,她們頻頻流連。

  文字,是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今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方言口音、生活習俗如何迥異,通過共同的文字,人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溝通思想、交流情感,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漢字這塊積淀數千年的文化基石。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歷經3000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人們得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溝通思想。這種文化的演繹與傳承,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和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的精神紐帶。

  “這幾年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的群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90后’‘00后’占多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認同、理解漢字,主動觸摸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改變,讓中國文字博物館宣傳教育部主任于笑瑩由衷欣喜。

  今年“五一”期間,每天到訪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觀眾都超過2萬人。展館外,將漢字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方式融入景觀設計之中的漢字公園,更是市民熱衷的夜間游玩去處。

  守正創新,賡續文脈譜華章

  “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不久前,“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北京召開,通報了安陽洹北商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介紹,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一條殷墟時期大型祭祀溝,為理解殷墟聚落布局提供了線索。

  除考古發掘工作外,何毓靈相當一部分精力用在講課上。“從幼兒園講到中學大學,從博物館講到黨政機關,現在我一個月至少講課五六場。”他明顯感覺,人們渴望了解殷墟、了解悠久中華文明的熱情高起來了。

  展示主體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形式更加鮮活、覆蓋更加廣泛,古老的殷墟,正以更年輕的姿態走入公眾視野: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文旅小鎮等項目穩步推進,運用A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的殷墟數字化升級方興未艾,甲骨文表情包、殷墟青銅器數字藏品等文創不斷迭代……

  與殷墟宮殿區一河之隔,占地面積262.5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拔地而起,目前主體工程二次結構基本完工,遙看像一只巨鼎立在蒼穹之下。

  “展出文物數量、展陳技術和水平都會有大幅度的飛躍。”殷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趙清榮介紹,新館建成后,將更全面地展示殷墟豐富文化內涵,幫助觀眾更深刻地理解殷商文化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貢獻。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別開生面的“甲骨學堂”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參與。學寫甲骨文十二生肖文字、DIY商朝元素書包、學跳《舞動的漢字》舞蹈,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漢字的美和智慧。

  “‘火’起來更要‘活’起來。我們重視普及教育和展陳的互動性,特別設置了互動與影像廳,涵蓋十余種漢字游戲。”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魏文萃介紹,近年來,中國文字博物館研發了160多項漢字主題教育項目,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500場,吸引了近45000個家庭參與活動。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

  在安陽殷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振奮人心,釋放出時代強音。

  “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要持續做好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與考古研究工作,解讀好文物承載的文化基因,讓國人更好地觸摸過往、感知歷史,為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貢獻力量。”安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陽說。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左权县| 安吉县| 中山市| 周至县| 开远市| 张家界市| 博乐市| 闽清县| 区。| 伊金霍洛旗| 沁水县| 海宁市| 阿拉善右旗| 洪泽县| 鹤峰县| 吐鲁番市| 洛南县| 松江区| 清涧县| 三明市| 龙江县| 广南县| 陇南市| 泽普县| 平凉市| 尼玛县| 普格县| 曲阳县| 吉隆县| 阿克陶县| 萨迦县| 大余县| 颍上县| 石城县| 航空| 罗定市| 建阳市| 临武县| 永靖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