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更新時間:2021-4-9 10:02:42    來源:人民日報

  (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天的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正展現出一幅壯闊的畫卷。

  放眼神州,人們的消費熱情與廣袤大地一起回暖,從出行和旅游的迅速恢復,從線上新型消費的持續火熱,從連接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交通物流,都可以感受到中國強大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我國主要沿海港口運營繁忙甚至“一箱難求”,一艘艘海運航船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展示著中國打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決心。努力讓國內大循環更加暢通,讓國內國際雙循環相得益彰,構建新發展格局呈現良好態勢。

  2021年,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描繪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第一步要邁準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保‘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在福建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找準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

  開啟新征程、揚帆再出發,中國發展方位標定、目標明確、路徑清晰。

  (二)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大臺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歷史宏愿的新發展階段。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符合世界大勢,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從國際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出現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關鍵是要準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保持戰略定力,把握戰略主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努力營造對我國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關鍵是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深刻認識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信心,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總的看,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30年。在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會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我們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三)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回顧歷史,每個時期,我們黨總會根據新的發展形勢、新的歷史任務、新的環境條件,作出新的戰略決策,引領中國號巨輪不斷駛向更加開闊的水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要認識到,面對嚴峻復雜形勢,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同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也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著眼解決中長期問題、做好打持久戰準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的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2%上升到2020年的預計超過17%,已經具有超大規模體量。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已下降到2019年的31.8%,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已下降至目前的1%左右,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數年份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完全有條件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塑新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這完全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無論是順應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還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規律,都要求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

  (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處理好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關系。

  應該認識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片面強調某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需外需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3.5萬列,開行城市由最初的重慶拓展至超60個,輻射范圍基本涵蓋歐洲全域。在這條國際大通道上,跨境電商找到出海新路徑,貨運班列成為亞歐大陸“新郵差”。這充分說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充分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一組數據耐人尋味:截至3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長6.4%,兩年平均增長3.2%,市場銷售保持增長;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1%,比2019年1—2月份增長16.9%,兩年平均增長8.1%,為近年來同期較高水平;2月份我國電影票房達122.65億元,創造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從需求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從供給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擁有基于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注重需求側管理,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就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當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中國不僅向多個國家提供支援、分享經驗,而且接連舉辦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等重大國際經貿活動,以真誠的行動宣示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戰,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沒有關閉,而且越開越大。2020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繼續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社會的共識。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以高水平開放應對“逆全球化”、以改善營商環境回應所謂“撤資論”、以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回擊所謂“脫鉤論”,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才能繼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實踐中,構建新發展格局還需要澄清模糊認識、防范認識誤區。比如,各自為政、畫地為牢,不關心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比如,認為暢通經濟循環就是暢通物流,搞低層次物流循環;比如,一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就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復建設,專盯“高大上”項目,不顧客觀實際和產業基礎,結果成了爛尾項目;比如,講擴大內需、形成國內大市場,又開始搞盲目借貸擴大投資、過度刺激消費,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產生不利影響。只有準確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才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中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五)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的,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實踐充分證明,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是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

  “十三五”時期,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導向作用,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踐告訴我們,發展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充滿信心、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努力開創發展新境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明確必須遵循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原則。“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使之協同發力、形成合力,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全黨全國要統一思想、協調行動、開拓前進。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部門層面,無論是省級層面還是省以下各級層面,在貫徹落實中都要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全面落實,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六)“無論你聽過多少次中國的增長故事,它仍然具有令人驚嘆的能力。”展望中國未來,有國際媒體這樣說。而這一“令人驚嘆的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我們黨引領發展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職能配置上更加科學合理、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備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其重要支撐。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要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集合優勢資源,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抗擊疫情斗爭中,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重視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國家安全。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使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顯著制度優勢和堅實改革基礎。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七)“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斗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前景光明,擊鼓催征。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的定力和底氣所在。

  奮進新征程,我們懷有無比自信。我國的發展進步從來都不是在風平浪靜中取得的,而是憑著“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靠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干勁,在攻堅克難、踏平坎坷中取得的。今天,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雄厚的綜合實力,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基礎,具有無比強大的動能,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奮進新征程,我們不敢有絲毫自滿。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越近,越是不能懈怠,越是要加倍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要看到,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我們絕不能做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知重負重、攻堅克難,不斷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還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疫情加速了國際格局演變,“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之下壓力增大、挑戰增多。我們要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因應情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戰略策略,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在新的偉大征程上,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繼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繼續艱苦奮斗、銳意進取,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辦好自己的事,我們就一定能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文章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1-4-9 10:02:42    來源:人民日報

  (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天的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正展現出一幅壯闊的畫卷。

  放眼神州,人們的消費熱情與廣袤大地一起回暖,從出行和旅游的迅速恢復,從線上新型消費的持續火熱,從連接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交通物流,都可以感受到中國強大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我國主要沿海港口運營繁忙甚至“一箱難求”,一艘艘海運航船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展示著中國打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決心。努力讓國內大循環更加暢通,讓國內國際雙循環相得益彰,構建新發展格局呈現良好態勢。

  2021年,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描繪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邁好‘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第一步,至關重要。第一步要邁準邁穩,邁出新氣象,邁出新成效。”“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保‘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在福建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找準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

  開啟新征程、揚帆再出發,中國發展方位標定、目標明確、路徑清晰。

  (二)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大臺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歷史宏愿的新發展階段。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符合世界大勢,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從國際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出現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關鍵是要準確認識決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走向的關鍵因素,保持戰略定力,把握戰略主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努力營造對我國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關鍵是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深刻認識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信心,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總的看,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30年。在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會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我們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三)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回顧歷史,每個時期,我們黨總會根據新的發展形勢、新的歷史任務、新的環境條件,作出新的戰略決策,引領中國號巨輪不斷駛向更加開闊的水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要認識到,面對嚴峻復雜形勢,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同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也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著眼解決中長期問題、做好打持久戰準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的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2%上升到2020年的預計超過17%,已經具有超大規模體量。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已下降到2019年的31.8%,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已下降至目前的1%左右,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數年份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我們完全有條件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塑新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這完全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無論是順應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還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規律,都要求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

  (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處理好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關系。

  應該認識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片面強調某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需外需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3.5萬列,開行城市由最初的重慶拓展至超60個,輻射范圍基本涵蓋歐洲全域。在這條國際大通道上,跨境電商找到出海新路徑,貨運班列成為亞歐大陸“新郵差”。這充分說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充分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一組數據耐人尋味:截至3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長6.4%,兩年平均增長3.2%,市場銷售保持增長;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1%,比2019年1—2月份增長16.9%,兩年平均增長8.1%,為近年來同期較高水平;2月份我國電影票房達122.65億元,創造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從需求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從供給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擁有基于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注重需求側管理,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就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當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中國不僅向多個國家提供支援、分享經驗,而且接連舉辦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等重大國際經貿活動,以真誠的行動宣示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戰,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沒有關閉,而且越開越大。2020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繼續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社會的共識。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以高水平開放應對“逆全球化”、以改善營商環境回應所謂“撤資論”、以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回擊所謂“脫鉤論”,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才能繼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實踐中,構建新發展格局還需要澄清模糊認識、防范認識誤區。比如,各自為政、畫地為牢,不關心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比如,認為暢通經濟循環就是暢通物流,搞低層次物流循環;比如,一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就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復建設,專盯“高大上”項目,不顧客觀實際和產業基礎,結果成了爛尾項目;比如,講擴大內需、形成國內大市場,又開始搞盲目借貸擴大投資、過度刺激消費,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產生不利影響。只有準確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才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中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五)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的,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實踐充分證明,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是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

  “十三五”時期,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導向作用,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踐告訴我們,發展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充滿信心、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努力開創發展新境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明確必須遵循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原則。“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使之協同發力、形成合力,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全黨全國要統一思想、協調行動、開拓前進。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部門層面,無論是省級層面還是省以下各級層面,在貫徹落實中都要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全面落實,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六)“無論你聽過多少次中國的增長故事,它仍然具有令人驚嘆的能力。”展望中國未來,有國際媒體這樣說。而這一“令人驚嘆的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我們黨引領發展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職能配置上更加科學合理、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備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其重要支撐。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要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集合優勢資源,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抗擊疫情斗爭中,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重視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國家安全。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使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顯著制度優勢和堅實改革基礎。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七)“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斗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前景光明,擊鼓催征。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的定力和底氣所在。

  奮進新征程,我們懷有無比自信。我國的發展進步從來都不是在風平浪靜中取得的,而是憑著“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靠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干勁,在攻堅克難、踏平坎坷中取得的。今天,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雄厚的綜合實力,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基礎,具有無比強大的動能,將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奮進新征程,我們不敢有絲毫自滿。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越近,越是不能懈怠,越是要加倍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要看到,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我們絕不能做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知重負重、攻堅克難,不斷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還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疫情加速了國際格局演變,“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之下壓力增大、挑戰增多。我們要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因應情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戰略策略,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在新的偉大征程上,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繼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繼續艱苦奮斗、銳意進取,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辦好自己的事,我們就一定能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县| 育儿| 英山县| 香格里拉县| 博野县| 武城县| 类乌齐县| 本溪| 靖江市| 黄石市| 宁城县| 郴州市| 太康县| 平罗县| 启东市| 汨罗市| 三江| 繁昌县| 于都县| 道真| 澜沧| 博客| 广南县| 南涧| 曲水县| 金塔县| 安阳县| 丰县| 顺义区| 略阳县| 汤原县| 三都| 宁阳县| 舞钢市| 宾阳县| 于田县| 英超| 科技| 厦门市| 肇州县|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