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 | 唱響紅旗渠精神的勞動贊歌
更新時間:2025/5/1 19:55:35    來源:河南日報

3.jpg

  3月25日在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青年洞附近拍攝的紅旗渠總干渠。 新華社記者 郝源攝

  2025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恰逢紅旗渠迎來總干渠通水60周年。

  60多年前,河南林縣10萬名勞動者不畏艱險、斗志昂揚,靠雙手和苦干在太行山懸崖峭壁間鑿出一條“人工天河”,創造了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間奇跡,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光陰流轉,贊歌嘹亮。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時代不同,使命任務發生變化,但艱苦奮斗、團結奮斗、不懈奮斗的精神永遠不會變。”

  今天,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以奮斗譜寫時代新篇。

  勞動改變命運——

  “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

  當年的林縣,現在的林州,位于太行山腹地。

  紅旗渠紀念館內,一個被取水繩磨出條條深溝的大井蓋,訴說著林縣人吃水的艱難。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村人畜吃水困難。為了生存,林縣人不得不翻山越嶺,遠道取水。

  寧愿苦干,不愿苦熬。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縣里發出引漳入林動員令,人們奔走相告,摩拳擦掌,決心書、請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向指揮部。

  10年間,10萬勞動者集結,削平1250座山頭,開辟211個隧洞,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

  6位勞動者齊上陣,肌肉緊繃充滿力量,手抬棍撬一塊巨石……紀念館一座雕塑呈現了當年修渠的火熱勞動場景。

  “我是當時紅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設者,只有13歲。”今年76歲的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張買江說。

  太行山上的石頭硬度極大,有的地方,鋼釬豎在上面,幾錘砸下去,只留下幾個白點。在青年洞施工段,施工隊幾經周折,從洛陽借來一部風鉆機,但只鉆了0.3米,就壞掉了40多個鉆頭。一錘錘,一釬釬,一鎬鎬,林縣人民劈山太行側。

  頂酷暑、戰嚴寒,住石崖、宿山洞,糧食不足時甚至挖野菜、撈水草、摘樹葉……因為長期的饑餓勞累和營養缺乏,很多人患上了嚴重的浮腫病,但是他們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在施工一線。

  紀念館里,一面墻壁上端端正正鐫刻著每一位修渠犧牲者的名字。81名犧牲者中,有民工,有干部。其中,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只有17歲。

  犧牲者名單中,張買江父親赫然在列。“紅旗渠開工不久,父親被飛石擊中頭部。”張買江說,母親把自己送上修渠工地,囑托他完成父親未竟的遺愿,把修渠進行到底。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時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

  不認命、不服輸,方可改變命運。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正式通水,汩汩渠水抹平了林縣人民心頭的苦痛。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林縣“十年九旱”的歷史,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全縣水澆地面積從不到1萬畝擴大到60萬畝。

  60年來,紅旗渠已累計引水超過130億立方米,灌溉農田4700余萬畝次,促進糧食增產80億斤。

  一甲子過去,紅旗渠從未斷流,不僅澆灌田地,更澆灌林州人一身的干勁與拼勁。

  林州人干什么事,都愛與修紅旗渠比對一下,常說“紅旗渠都修成了,還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

  黃華鎮廟荒村村支書郁林英一上任,就提出“要讓廟荒人仰著臉出門”。靠著紅旗渠,搞鄉村旅游是一條出路,說干就干,啟動整村改造。

  村子剛改造出模樣,郁林英被查出癌癥。“留個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這事完篇。”郁林英又支棱了起來,干得更拼命。

  如今,廟荒村獲評3A級旅游景區,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去年客流量達到約20萬人次。

  60年間渠水奔涌,沖開的是太行天險,跨越的是發展關山。

  連續4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2024年經濟增速達6.7%……在拼搏與奮斗中,山多地瘠、資源匱乏的林州得以一次次改變命運、一次次創造輝煌。

  勞動造福子孫——

  “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39歲的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魏鳳霞心潮澎湃。這一天,她接受黨和國家的表彰,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中的一員。

  “我的爺爺是修紅旗渠的,我的爸爸補過紅旗渠,我從小就聽長輩們講紅旗渠精神的故事。”魏鳳霞說。

  光遠新材成立時,魏鳳霞成為第一批員工。在這里,紅旗渠精神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

  “紅旗渠精神就是我們發展最大的動力。”光遠新材董事長李志偉這樣說。

  10多年前,李志偉進入電子級玻璃纖維領域,夢想打造領域內世界級企業。正當公司高歌猛進、上市近在眼前時,遇上行業發展低谷期。光遠新材出現虧損,上市中止,處境艱難。

  困境之下,公司創新投入沒有停。“那時燒錢啊,有點燒得快頂不住了。”看好前景,李志偉咬牙硬頂。

  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突飛猛進,光遠新材新研發的低介電產品迎來熱銷,一舉扭虧為盈。今年,企業新點火3條生產線,離當初的目標越來越近。

  一條紅旗渠,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什么?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時強調:“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經過1年5個月的奮戰,將地勢險要、石質堅硬的巖壁鑿通,這個輸水隧洞被命名為青年洞。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張學義,“渠三代”,現任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管理所所長。

  “在渠上一天,我就要看好、護好、管好渠一天。”時間在祖孫三代接力間流淌,張學義心中的護渠信念堅定如初。

  據統計,紅旗渠的渠系總長達到1525.6公里,建有水庫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長藤結瓜”灌溉體系。近年來,水利部門鞏固骨干渠系、完善計量設備,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5萬畝,年節水1200萬立方米。

  60年光陰流轉,漾漾渠水,造福了一代代林州人,也見證了改天換地的豪邁腳步,激勵著更多的林州兒女在新征程上奮發作為。

  1997年出生的“渠四代”李媛,現在任教于紅旗渠干部學院,已經為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學員授過課。

  授課過程中,不止一個人問她:放到現在,我們還能修成紅旗渠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李媛說,前輩艱苦奮斗為當代青年創造了安逸的環境,當代青年同樣要在新時代用艱苦奮斗為未來贏得機遇,“每個人都可以修建屬于自己的那條‘紅旗渠’”。

  勞動創造未來——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

  今天,仰望太行山東麓的懸崖絕壁,人們依稀還能看到當年林縣人用鋼釬鑿出的300多處“炮眼”,無聲訴說著60年前勞動者自力更生的恢宏篇章。

  60年,一甲子,紅旗渠走向未來。

  現在,紅旗渠數字孿生平臺已上線運行,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灌溉、從人工管理到智慧管控。數字孿生系統全部投用后,紅旗渠用水申請時長將由2天縮短至2小時,每萬畝灌溉面積只需2名專管人員,灌區管理手段更為先進,運行維護更加高效。

  未來,要靠勞動與奮斗創造。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紅旗渠考察時強調,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

  紅旗渠畔,從農村鐵匠鋪起家,鳳寶特鋼歷經艱難困苦,現在發展成為全球產銷量排名靠前的無縫鋼管企業。

  然而,前些年,行業整體下行,公司前景暗淡。

  “不認命、不服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上馬了新機組,填補小口徑熱連軋無縫鋼管生產世界空白。”公司總經理李靜敏說,公司產品成功升級,還入圍2024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榜單。

  “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以什么樣的成效,去面對為我們留下寶貴財富的老一輩‘修渠人’?”林州市委書記孫建鐸不時自問。

  作為紅旗渠的故鄉,修渠十年,林州培育了無數能工巧匠。改革開放后,建筑業讓林州人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有了點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也為林州贏來了“中國建筑之鄉”的美譽。

  “質量第一,負責到底。不管工程大小,你都不能壞了紅旗渠的名聲!”從瓦匠創業起家的林州恒瑞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永亮至今仍然記得30年前外出務工時父親對他的叮囑。

  父親是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工匠之一,郭永亮從小就常聽父親念叨修渠時的故事。“質量第一,負責到底”,這句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留下的口號,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在無數耳熟能詳的國家級工程建設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

  經過多年發展,林州以“三個60%”總結建筑業的貢獻:60%的農村強壯勞動力從事建筑工作,60%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建筑業,60%的居民儲蓄存款來自建筑業。

  今年清明假日期間,紅旗渠畔人流如織,大型實景演出《太行·紅日》成功首演,為紅色旅游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震撼的聲光電效果、精彩絕倫的舞蹈編排、動人的劇情演繹,生動再現了當年十萬人民戰太行的壯麗場景。

  “今年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我們不斷提升紅色旅游體驗,就是為了能看好渠、用好渠、講好紅旗渠故事。”紅旗渠風景區總經理林永藝說,近些年來,紅旗渠景區的游客人數年均增長超過20%,2024年突破了190萬人次。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以實干開創美好未來,用奮斗創造別樣精彩。這正是紅旗渠精神永不褪色的真實寫照。

  戰天斗地創奇跡,今朝砥礪再出發。

  紅旗渠精神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時代的航標,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一步一個腳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

  (新華社鄭州4月30日電)

a.png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 | 唱響紅旗渠精神的勞動贊歌
    2025/5/1 19:55:35    來源:河南日報

    3.jpg

      3月25日在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青年洞附近拍攝的紅旗渠總干渠。 新華社記者 郝源攝

      2025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恰逢紅旗渠迎來總干渠通水60周年。

      60多年前,河南林縣10萬名勞動者不畏艱險、斗志昂揚,靠雙手和苦干在太行山懸崖峭壁間鑿出一條“人工天河”,創造了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間奇跡,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光陰流轉,贊歌嘹亮。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時代不同,使命任務發生變化,但艱苦奮斗、團結奮斗、不懈奮斗的精神永遠不會變。”

      今天,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以奮斗譜寫時代新篇。

      勞動改變命運——

      “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

      當年的林縣,現在的林州,位于太行山腹地。

      紅旗渠紀念館內,一個被取水繩磨出條條深溝的大井蓋,訴說著林縣人吃水的艱難。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村人畜吃水困難。為了生存,林縣人不得不翻山越嶺,遠道取水。

      寧愿苦干,不愿苦熬。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縣里發出引漳入林動員令,人們奔走相告,摩拳擦掌,決心書、請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向指揮部。

      10年間,10萬勞動者集結,削平1250座山頭,開辟211個隧洞,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

      6位勞動者齊上陣,肌肉緊繃充滿力量,手抬棍撬一塊巨石……紀念館一座雕塑呈現了當年修渠的火熱勞動場景。

      “我是當時紅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設者,只有13歲。”今年76歲的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張買江說。

      太行山上的石頭硬度極大,有的地方,鋼釬豎在上面,幾錘砸下去,只留下幾個白點。在青年洞施工段,施工隊幾經周折,從洛陽借來一部風鉆機,但只鉆了0.3米,就壞掉了40多個鉆頭。一錘錘,一釬釬,一鎬鎬,林縣人民劈山太行側。

      頂酷暑、戰嚴寒,住石崖、宿山洞,糧食不足時甚至挖野菜、撈水草、摘樹葉……因為長期的饑餓勞累和營養缺乏,很多人患上了嚴重的浮腫病,但是他們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在施工一線。

      紀念館里,一面墻壁上端端正正鐫刻著每一位修渠犧牲者的名字。81名犧牲者中,有民工,有干部。其中,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只有17歲。

      犧牲者名單中,張買江父親赫然在列。“紅旗渠開工不久,父親被飛石擊中頭部。”張買江說,母親把自己送上修渠工地,囑托他完成父親未竟的遺愿,把修渠進行到底。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時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

      不認命、不服輸,方可改變命運。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正式通水,汩汩渠水抹平了林縣人民心頭的苦痛。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林縣“十年九旱”的歷史,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全縣水澆地面積從不到1萬畝擴大到60萬畝。

      60年來,紅旗渠已累計引水超過130億立方米,灌溉農田4700余萬畝次,促進糧食增產80億斤。

      一甲子過去,紅旗渠從未斷流,不僅澆灌田地,更澆灌林州人一身的干勁與拼勁。

      林州人干什么事,都愛與修紅旗渠比對一下,常說“紅旗渠都修成了,還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

      黃華鎮廟荒村村支書郁林英一上任,就提出“要讓廟荒人仰著臉出門”。靠著紅旗渠,搞鄉村旅游是一條出路,說干就干,啟動整村改造。

      村子剛改造出模樣,郁林英被查出癌癥。“留個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這事完篇。”郁林英又支棱了起來,干得更拼命。

      如今,廟荒村獲評3A級旅游景區,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去年客流量達到約20萬人次。

      60年間渠水奔涌,沖開的是太行天險,跨越的是發展關山。

      連續4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2024年經濟增速達6.7%……在拼搏與奮斗中,山多地瘠、資源匱乏的林州得以一次次改變命運、一次次創造輝煌。

      勞動造福子孫——

      “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39歲的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魏鳳霞心潮澎湃。這一天,她接受黨和國家的表彰,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中的一員。

      “我的爺爺是修紅旗渠的,我的爸爸補過紅旗渠,我從小就聽長輩們講紅旗渠精神的故事。”魏鳳霞說。

      光遠新材成立時,魏鳳霞成為第一批員工。在這里,紅旗渠精神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

      “紅旗渠精神就是我們發展最大的動力。”光遠新材董事長李志偉這樣說。

      10多年前,李志偉進入電子級玻璃纖維領域,夢想打造領域內世界級企業。正當公司高歌猛進、上市近在眼前時,遇上行業發展低谷期。光遠新材出現虧損,上市中止,處境艱難。

      困境之下,公司創新投入沒有停。“那時燒錢啊,有點燒得快頂不住了。”看好前景,李志偉咬牙硬頂。

      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突飛猛進,光遠新材新研發的低介電產品迎來熱銷,一舉扭虧為盈。今年,企業新點火3條生產線,離當初的目標越來越近。

      一條紅旗渠,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什么?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時強調:“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經過1年5個月的奮戰,將地勢險要、石質堅硬的巖壁鑿通,這個輸水隧洞被命名為青年洞。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張學義,“渠三代”,現任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管理所所長。

      “在渠上一天,我就要看好、護好、管好渠一天。”時間在祖孫三代接力間流淌,張學義心中的護渠信念堅定如初。

      據統計,紅旗渠的渠系總長達到1525.6公里,建有水庫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長藤結瓜”灌溉體系。近年來,水利部門鞏固骨干渠系、完善計量設備,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5萬畝,年節水1200萬立方米。

      60年光陰流轉,漾漾渠水,造福了一代代林州人,也見證了改天換地的豪邁腳步,激勵著更多的林州兒女在新征程上奮發作為。

      1997年出生的“渠四代”李媛,現在任教于紅旗渠干部學院,已經為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學員授過課。

      授課過程中,不止一個人問她:放到現在,我們還能修成紅旗渠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李媛說,前輩艱苦奮斗為當代青年創造了安逸的環境,當代青年同樣要在新時代用艱苦奮斗為未來贏得機遇,“每個人都可以修建屬于自己的那條‘紅旗渠’”。

      勞動創造未來——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

      今天,仰望太行山東麓的懸崖絕壁,人們依稀還能看到當年林縣人用鋼釬鑿出的300多處“炮眼”,無聲訴說著60年前勞動者自力更生的恢宏篇章。

      60年,一甲子,紅旗渠走向未來。

      現在,紅旗渠數字孿生平臺已上線運行,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灌溉、從人工管理到智慧管控。數字孿生系統全部投用后,紅旗渠用水申請時長將由2天縮短至2小時,每萬畝灌溉面積只需2名專管人員,灌區管理手段更為先進,運行維護更加高效。

      未來,要靠勞動與奮斗創造。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紅旗渠考察時強調,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

      紅旗渠畔,從農村鐵匠鋪起家,鳳寶特鋼歷經艱難困苦,現在發展成為全球產銷量排名靠前的無縫鋼管企業。

      然而,前些年,行業整體下行,公司前景暗淡。

      “不認命、不服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上馬了新機組,填補小口徑熱連軋無縫鋼管生產世界空白。”公司總經理李靜敏說,公司產品成功升級,還入圍2024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榜單。

      “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以什么樣的成效,去面對為我們留下寶貴財富的老一輩‘修渠人’?”林州市委書記孫建鐸不時自問。

      作為紅旗渠的故鄉,修渠十年,林州培育了無數能工巧匠。改革開放后,建筑業讓林州人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有了點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也為林州贏來了“中國建筑之鄉”的美譽。

      “質量第一,負責到底。不管工程大小,你都不能壞了紅旗渠的名聲!”從瓦匠創業起家的林州恒瑞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永亮至今仍然記得30年前外出務工時父親對他的叮囑。

      父親是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工匠之一,郭永亮從小就常聽父親念叨修渠時的故事。“質量第一,負責到底”,這句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留下的口號,流淌在一代代林州工匠的血液里。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在無數耳熟能詳的國家級工程建設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

      經過多年發展,林州以“三個60%”總結建筑業的貢獻:60%的農村強壯勞動力從事建筑工作,60%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建筑業,60%的居民儲蓄存款來自建筑業。

      今年清明假日期間,紅旗渠畔人流如織,大型實景演出《太行·紅日》成功首演,為紅色旅游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震撼的聲光電效果、精彩絕倫的舞蹈編排、動人的劇情演繹,生動再現了當年十萬人民戰太行的壯麗場景。

      “今年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我們不斷提升紅色旅游體驗,就是為了能看好渠、用好渠、講好紅旗渠故事。”紅旗渠風景區總經理林永藝說,近些年來,紅旗渠景區的游客人數年均增長超過20%,2024年突破了190萬人次。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以實干開創美好未來,用奮斗創造別樣精彩。這正是紅旗渠精神永不褪色的真實寫照。

      戰天斗地創奇跡,今朝砥礪再出發。

      紅旗渠精神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時代的航標,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一步一個腳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

      (新華社鄭州4月30日電)

    a.png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登封市| 内黄县| 康乐县| 揭阳市| 平遥县| 井陉县| 上思县| 宁晋县| 巍山| 南陵县| 富蕴县| 马鞍山市| 定兴县| 彰武县| 眉山市| 桂东县| 商南县| 佛教| 鞍山市| 盘锦市| 英超| 治县。| 寻乌县| 彰化市| 上栗县| 西吉县| 广西| 靖西县| 手游| 台前县| 九寨沟县| 萨迦县| 锦州市| 南乐县| 湖口县| 祁门县| 壶关县| 五大连池市| 壤塘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