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新原野上的數字化故事
更新時間:2025/4/29 11:10:22    來源:大河網

  本報記者 陳輝 本報財經全媒體中心 出品

  數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社會,在新的科技革命中,隨著5G、AI、物聯網等技術滲透鄉村,鄉村振興將不僅依賴政策扶持,更依托技術驅動的內生增長。

  記者日前來到蘭考,深入田間地頭、村莊農戶、產業車間,探尋“新原野”上發生的數字化故事。

  在這里,5G信號與麥浪同頻共振,區塊鏈與泡桐木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AI算法正在重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敘事。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范式——用數字化的犁鏵深耕希望的田野。

  數字化正在書寫屬于新時代的《齊民要術》,最終的目的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種田用上“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這兩年最熱的科技新詞,很多行業因大模型而發生顛覆性改變。如今,在蘭考這片因治沙聞名的土地上,人工智能的算法已注入田間地頭,千年農耕文明與最前沿的大模型技術完成了跨越時空的握手。

  記者來到蘭考縣儀封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在麥浪深處,同行的中國移動(河南)鄉村振興數字研究院項目經理秦濟遠拿著手機,對著剛抽穗的麥田拍了張照,3秒后,屏幕彈出提示:“當前土壤含水率18.7%,建議盡快啟動滴灌系統。”這條建議來自中國移動最新發布的“萬象耕耘”農業大模型,一個糅合了4000萬條農技知識和衛星遙感數據的“AI老農”。

  4月18日上午,在蘭考舉辦的“央企消費幫扶聚力行動”啟動儀式上,中國移動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萬象耕耘”農業大模型。已在蘭考運行的這個大模型具備農技知識問答、農情智能預警、農田智慧灌溉、農作物長勢監測、農事智能規劃等五大核心能力。

  給農田裝上“AI大腦”,聽著很酷炫,實際效果如何?記者一行在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4月以來,河南不少麥田出現干旱,在儀封鎮的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用手機控制著各種灌溉設備,現場可以看到平移式噴灌、指針式噴灌、固定式噴灌、滴灌等,連通的灌渠安裝了智能水閘,水閘上裝有水位雷達探測器,可以實時監測水位情況,由平臺分析后實現水閘的自動升降。

  用上大模型后,灌溉的決策由AI大腦來指揮,秘訣在于,田間已經裝上了“四情”監測設備,包括災情(監測氣象、溫度、雨量等)、苗情(通過攝像頭看到農作物的長勢情況)、墑情(監測土壤溫濕度、含水率、導電率等),以及病蟲情(蟲情測報儀和孢子捕捉儀)監測。這些設備可以自動采集相關數據,結合AI大模型的分析,給種植戶提供準確的農事建議。

  自動灌溉的同時,大模型平臺還指揮著無人機進行各種作業,常見的小麥“一噴三防”,一小時就能操作近百畝;還能用無人機進行高標準農田巡護、無人機測產、非農化非糧化監測等各種場景應用。當無人機掠過綠毯般的麥田,它們傳回的不僅是高清圖像,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檔案,都凝結在云端不斷跳動的參數里。

  數字化讓春耕少了人聲鼎沸的熱鬧,多了科技賦能的“靜水深流”。蘭考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鵬說,農業大模型憑借對土壤墑情、氣象變化、作物長勢的實時精準監測,提供了“耕、種、管、收”全流程農事活動服務,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病蟲害智能預警、農機作業精準調度等,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進入“知天而作”的新階段。

  張莊村的智慧康養“五件套”

  數字鄉村,不僅意味著將先進的技術引入鄉村,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字化的力量,改變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

  從蘭考縣城出發,經過東壩頭鎮黃河灣,河水在這里甩出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張莊村,便是這最后一道彎上的村莊。如今,張莊村早已告別遍地沙丘,產業興旺、蒸蒸日上,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清晨6點,73歲的村民游文超像往常一樣起床,手腕上的健康手表同步記錄著他的心率數據,墻上安裝的人體行為感知器靜靜運轉,床墊下的睡眠監測帶則將他夜間的翻身次數生成報告,自動上傳至村醫李海昌的監測平臺。

  “有次不小心摔了一跤,還沒等喊人,警報就直接發到了兒子手機上。”游文超指著墻上的SOS紅色按鈕說,“現在孩子們在外,心里踏實多了。”

  游文超說的這些設備就是村民口中的智慧康養“五件套”,包括SOS報警器、人體行為感知器、健康手表、睡眠檢測帶和移動康養中屏。目前,村里98位高齡老人家中,都配上了“五件套”。

  在村醫李海昌的診室,還配備了健康五件套(血壓計、血氧儀、血糖儀、尿酸儀、智能心電卡),并連上了智能化平臺,能夠實時通過數據掌握村民健康動態。最讓李海昌稱道的是智能心電卡——這個巴掌大的設備是中國移動與鄭州大學聯合研發的多導聯心臟健康監測產品,“村民雙手夾住心電卡片30秒,AI就能生成準確率達90%的診斷報告,相當于中高級醫師水平。”

  村里老年食堂的康養大屏則成為新的社交中心。中午時分,老人們邊看豫劇邊通過AI語音點播養生課程。“上周播放了糖尿病食療視頻,現在天天有人來問菜譜。”食堂管理員笑著說。

  這些數字手段不僅提升了村醫的工作效率,還讓他的工作成果更加顯性化。通過健康五件套,村民健康數據可以導入其中,所有設備數據匯聚至智慧康養平臺,形成數字化健康檔案。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康養服務并非高不可攀,通過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每年只需要幾百元即可享受。這項成果還獲得了多項創新大賽的獎項,目前已在全省多個縣市開始推廣。

  此外,全村公共區域建立了完整的視聯網體系,實現了公共區域AI監控全覆蓋。攝像頭具備人臉識別、車牌識別、周界防護、防溺水等多種AI能力,可以大幅提升村級綜合治理水平,動態實時關注村內老人、孩子活動情況,用科技的力量讓村民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當古琴遇上區塊鏈

  蘭考縣堌陽鎮的清晨總是從刨木聲開始,這里是有名的樂器之鄉,當年防風治沙的泡桐現在成了制作民族樂器的上好材料,鎮上生產的古箏、古琴、琵琶、柳琴、阮等20多個品種、30多個系列民族樂器暢銷國內外。

  如今,琴坊里正在上演一場數字革命,中國移動為當地打造了樂器區塊鏈溯源平臺,可對樂器全生命周期進行精準追蹤,顧客掃碼即可查詢驗證產品真偽、了解產品品質,既為消費者筑起了堅實的防偽屏障,也激勵企業更加注重品質與信譽。

  記者來到一家名為君誼樂器的樂器廠,新出廠的古箏都自帶“身份證”,輕輕一掃,手機界面上就會跳出來一個溯源碼,產品信息、材質、尺寸、工藝等級、質檢信息、生產商等一目了然,點擊還可以看到生產場景的圖片和視頻。

  不同于常規的產品溯源,這套系統植入了區塊鏈技術可信、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融合供應鏈防偽與溯源功能,構建起一套從樂器生產加工到銷售平臺的全鏈條透明數據追溯體系,為蘭考樂器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數字化的廣泛應用,最終是為了推動鄉村產業創新。蘭考“新三寶”蜜瓜、紅薯、花生等特色農產品,如今也都用上了區塊鏈技術,消費者通過手機,就可掃描出生產主體資料、產品生產管理過程、檢測信息等內容。目前溯源平臺累計接入30余種農產品,為7735批次農產品賦碼。

  記者在“央企消費幫扶聚力行動”的展覽現場,見到了蘭考縣紅薯協會會長張世坡,他拿起一提印著二維碼的紅薯說,蘭考蜜薯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供應鏈的透明和可追溯,價值大大提升。去年,河南首個盒馬村還落地蘭考縣小宋鎮,村里出產的紅薯已通過盒馬供應鏈輸送到全國各地門店,消費者點擊盒馬APP下單,就可以便捷品嘗到黃河灘沙質土壤培育出的軟糯香甜“小蜜薯”。

  這里曾經風沙、鹽堿、內澇三害嚴重,在蘭考人民的接續努力下,種植泡桐、興修水利、改良土壤,蘭考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崛起,樂器、家居、食品等產業不斷培育出數字“新物種”。

  站在張莊村的黃河渡口遠眺,奔涌的河水與流動的數據仿佛在此相遇。60年前,這里種下的是生存的希望;今天,數字原野上生長的是發展的智慧。從治沙到治“數”,蘭考鄉村的數字化實踐揭示了一個命題:鄉村振興的本質,是讓傳統農耕文明在數字時代獲得新的表達方式。

  當大模型遇上小農戶,當區塊鏈連接老琴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賦能的表象,更是鄉村振興的故事正在被重新書寫。

  實踐者說

  用數字化引領鄉村振興

  □中國移動(河南)鄉村振興數字研究院院長、蘭考縣政府黨組成員(掛職)史鳳改

  2023年7月到蘭考從事智慧農業方面的工作,對于一個長期坐辦公室的人來說,這既是新的挑戰和考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一年多的時間扎根蘭考,和團隊的同事一起深入田間地頭,實現了智慧農業從0到1的突破,在實踐中收獲了不少體會。

  把握“科學求實”的焦裕祿精神。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在推進數字鄉村工作中,我們特別注重“科學求實”。蘭考縣5G+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臺設計之初就明確了“以用為主、為用而建、為解決問題而生”的基本原則,建立了“數據預警、系統吹哨、部門報道、處置銷號”的閉環工作機制,把“實用、易用、好用”作為衡量平臺建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平臺受到了政府部門和農民的廣泛好評。

  順應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趨勢。農業是國之大事,我們時刻面臨著糧食安全的“大考”。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近期連續下發了多個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建設數字鄉村,發揮數字化的引導作用,全面賦能鄉村振興。我們在系統建設中堅持頂層設計和規劃先行,梳理確定了“田村一體”的整體架構和思路,按照“先易后難、先共性后個性”的順序,首先上線農業生產環節的“高標四情、農事服務、灌溉控制、農技問答”等智能化服務,希望用數字化的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生產要素協同,真正幫助種糧大戶節本增效。

  真正破解農業農村難點、痛點問題。例如: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長期存在無統一市場、低價處置、家底不清、產權模糊等問題,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們在蘭考縣探索建設了“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形成可信、可追溯、不可篡改的“農村‘三資’一本賬”,建立“三資”統管、產權交易、網報支付、預警監測、合同管控、財務公開等全方位的數字化監管體系,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化、規范化、公開化,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可以說,數字化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是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轉型的“大勢”,隨著5G、AI、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普及,數字賦能“三農”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大有可為。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新原野上的數字化故事
2025/4/29 11:10:22    來源:大河網

  本報記者 陳輝 本報財經全媒體中心 出品

  數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社會,在新的科技革命中,隨著5G、AI、物聯網等技術滲透鄉村,鄉村振興將不僅依賴政策扶持,更依托技術驅動的內生增長。

  記者日前來到蘭考,深入田間地頭、村莊農戶、產業車間,探尋“新原野”上發生的數字化故事。

  在這里,5G信號與麥浪同頻共振,區塊鏈與泡桐木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AI算法正在重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敘事。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范式——用數字化的犁鏵深耕希望的田野。

  數字化正在書寫屬于新時代的《齊民要術》,最終的目的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種田用上“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這兩年最熱的科技新詞,很多行業因大模型而發生顛覆性改變。如今,在蘭考這片因治沙聞名的土地上,人工智能的算法已注入田間地頭,千年農耕文明與最前沿的大模型技術完成了跨越時空的握手。

  記者來到蘭考縣儀封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在麥浪深處,同行的中國移動(河南)鄉村振興數字研究院項目經理秦濟遠拿著手機,對著剛抽穗的麥田拍了張照,3秒后,屏幕彈出提示:“當前土壤含水率18.7%,建議盡快啟動滴灌系統。”這條建議來自中國移動最新發布的“萬象耕耘”農業大模型,一個糅合了4000萬條農技知識和衛星遙感數據的“AI老農”。

  4月18日上午,在蘭考舉辦的“央企消費幫扶聚力行動”啟動儀式上,中國移動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萬象耕耘”農業大模型。已在蘭考運行的這個大模型具備農技知識問答、農情智能預警、農田智慧灌溉、農作物長勢監測、農事智能規劃等五大核心能力。

  給農田裝上“AI大腦”,聽著很酷炫,實際效果如何?記者一行在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4月以來,河南不少麥田出現干旱,在儀封鎮的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用手機控制著各種灌溉設備,現場可以看到平移式噴灌、指針式噴灌、固定式噴灌、滴灌等,連通的灌渠安裝了智能水閘,水閘上裝有水位雷達探測器,可以實時監測水位情況,由平臺分析后實現水閘的自動升降。

  用上大模型后,灌溉的決策由AI大腦來指揮,秘訣在于,田間已經裝上了“四情”監測設備,包括災情(監測氣象、溫度、雨量等)、苗情(通過攝像頭看到農作物的長勢情況)、墑情(監測土壤溫濕度、含水率、導電率等),以及病蟲情(蟲情測報儀和孢子捕捉儀)監測。這些設備可以自動采集相關數據,結合AI大模型的分析,給種植戶提供準確的農事建議。

  自動灌溉的同時,大模型平臺還指揮著無人機進行各種作業,常見的小麥“一噴三防”,一小時就能操作近百畝;還能用無人機進行高標準農田巡護、無人機測產、非農化非糧化監測等各種場景應用。當無人機掠過綠毯般的麥田,它們傳回的不僅是高清圖像,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檔案,都凝結在云端不斷跳動的參數里。

  數字化讓春耕少了人聲鼎沸的熱鬧,多了科技賦能的“靜水深流”。蘭考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鵬說,農業大模型憑借對土壤墑情、氣象變化、作物長勢的實時精準監測,提供了“耕、種、管、收”全流程農事活動服務,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病蟲害智能預警、農機作業精準調度等,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進入“知天而作”的新階段。

  張莊村的智慧康養“五件套”

  數字鄉村,不僅意味著將先進的技術引入鄉村,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字化的力量,改變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

  從蘭考縣城出發,經過東壩頭鎮黃河灣,河水在這里甩出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張莊村,便是這最后一道彎上的村莊。如今,張莊村早已告別遍地沙丘,產業興旺、蒸蒸日上,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清晨6點,73歲的村民游文超像往常一樣起床,手腕上的健康手表同步記錄著他的心率數據,墻上安裝的人體行為感知器靜靜運轉,床墊下的睡眠監測帶則將他夜間的翻身次數生成報告,自動上傳至村醫李海昌的監測平臺。

  “有次不小心摔了一跤,還沒等喊人,警報就直接發到了兒子手機上。”游文超指著墻上的SOS紅色按鈕說,“現在孩子們在外,心里踏實多了。”

  游文超說的這些設備就是村民口中的智慧康養“五件套”,包括SOS報警器、人體行為感知器、健康手表、睡眠檢測帶和移動康養中屏。目前,村里98位高齡老人家中,都配上了“五件套”。

  在村醫李海昌的診室,還配備了健康五件套(血壓計、血氧儀、血糖儀、尿酸儀、智能心電卡),并連上了智能化平臺,能夠實時通過數據掌握村民健康動態。最讓李海昌稱道的是智能心電卡——這個巴掌大的設備是中國移動與鄭州大學聯合研發的多導聯心臟健康監測產品,“村民雙手夾住心電卡片30秒,AI就能生成準確率達90%的診斷報告,相當于中高級醫師水平。”

  村里老年食堂的康養大屏則成為新的社交中心。中午時分,老人們邊看豫劇邊通過AI語音點播養生課程。“上周播放了糖尿病食療視頻,現在天天有人來問菜譜。”食堂管理員笑著說。

  這些數字手段不僅提升了村醫的工作效率,還讓他的工作成果更加顯性化。通過健康五件套,村民健康數據可以導入其中,所有設備數據匯聚至智慧康養平臺,形成數字化健康檔案。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康養服務并非高不可攀,通過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每年只需要幾百元即可享受。這項成果還獲得了多項創新大賽的獎項,目前已在全省多個縣市開始推廣。

  此外,全村公共區域建立了完整的視聯網體系,實現了公共區域AI監控全覆蓋。攝像頭具備人臉識別、車牌識別、周界防護、防溺水等多種AI能力,可以大幅提升村級綜合治理水平,動態實時關注村內老人、孩子活動情況,用科技的力量讓村民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當古琴遇上區塊鏈

  蘭考縣堌陽鎮的清晨總是從刨木聲開始,這里是有名的樂器之鄉,當年防風治沙的泡桐現在成了制作民族樂器的上好材料,鎮上生產的古箏、古琴、琵琶、柳琴、阮等20多個品種、30多個系列民族樂器暢銷國內外。

  如今,琴坊里正在上演一場數字革命,中國移動為當地打造了樂器區塊鏈溯源平臺,可對樂器全生命周期進行精準追蹤,顧客掃碼即可查詢驗證產品真偽、了解產品品質,既為消費者筑起了堅實的防偽屏障,也激勵企業更加注重品質與信譽。

  記者來到一家名為君誼樂器的樂器廠,新出廠的古箏都自帶“身份證”,輕輕一掃,手機界面上就會跳出來一個溯源碼,產品信息、材質、尺寸、工藝等級、質檢信息、生產商等一目了然,點擊還可以看到生產場景的圖片和視頻。

  不同于常規的產品溯源,這套系統植入了區塊鏈技術可信、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融合供應鏈防偽與溯源功能,構建起一套從樂器生產加工到銷售平臺的全鏈條透明數據追溯體系,為蘭考樂器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數字化的廣泛應用,最終是為了推動鄉村產業創新。蘭考“新三寶”蜜瓜、紅薯、花生等特色農產品,如今也都用上了區塊鏈技術,消費者通過手機,就可掃描出生產主體資料、產品生產管理過程、檢測信息等內容。目前溯源平臺累計接入30余種農產品,為7735批次農產品賦碼。

  記者在“央企消費幫扶聚力行動”的展覽現場,見到了蘭考縣紅薯協會會長張世坡,他拿起一提印著二維碼的紅薯說,蘭考蜜薯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供應鏈的透明和可追溯,價值大大提升。去年,河南首個盒馬村還落地蘭考縣小宋鎮,村里出產的紅薯已通過盒馬供應鏈輸送到全國各地門店,消費者點擊盒馬APP下單,就可以便捷品嘗到黃河灘沙質土壤培育出的軟糯香甜“小蜜薯”。

  這里曾經風沙、鹽堿、內澇三害嚴重,在蘭考人民的接續努力下,種植泡桐、興修水利、改良土壤,蘭考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崛起,樂器、家居、食品等產業不斷培育出數字“新物種”。

  站在張莊村的黃河渡口遠眺,奔涌的河水與流動的數據仿佛在此相遇。60年前,這里種下的是生存的希望;今天,數字原野上生長的是發展的智慧。從治沙到治“數”,蘭考鄉村的數字化實踐揭示了一個命題:鄉村振興的本質,是讓傳統農耕文明在數字時代獲得新的表達方式。

  當大模型遇上小農戶,當區塊鏈連接老琴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賦能的表象,更是鄉村振興的故事正在被重新書寫。

  實踐者說

  用數字化引領鄉村振興

  □中國移動(河南)鄉村振興數字研究院院長、蘭考縣政府黨組成員(掛職)史鳳改

  2023年7月到蘭考從事智慧農業方面的工作,對于一個長期坐辦公室的人來說,這既是新的挑戰和考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一年多的時間扎根蘭考,和團隊的同事一起深入田間地頭,實現了智慧農業從0到1的突破,在實踐中收獲了不少體會。

  把握“科學求實”的焦裕祿精神。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在推進數字鄉村工作中,我們特別注重“科學求實”。蘭考縣5G+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臺設計之初就明確了“以用為主、為用而建、為解決問題而生”的基本原則,建立了“數據預警、系統吹哨、部門報道、處置銷號”的閉環工作機制,把“實用、易用、好用”作為衡量平臺建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平臺受到了政府部門和農民的廣泛好評。

  順應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趨勢。農業是國之大事,我們時刻面臨著糧食安全的“大考”。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近期連續下發了多個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建設數字鄉村,發揮數字化的引導作用,全面賦能鄉村振興。我們在系統建設中堅持頂層設計和規劃先行,梳理確定了“田村一體”的整體架構和思路,按照“先易后難、先共性后個性”的順序,首先上線農業生產環節的“高標四情、農事服務、灌溉控制、農技問答”等智能化服務,希望用數字化的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生產要素協同,真正幫助種糧大戶節本增效。

  真正破解農業農村難點、痛點問題。例如: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長期存在無統一市場、低價處置、家底不清、產權模糊等問題,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們在蘭考縣探索建設了“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形成可信、可追溯、不可篡改的“農村‘三資’一本賬”,建立“三資”統管、產權交易、網報支付、預警監測、合同管控、財務公開等全方位的數字化監管體系,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化、規范化、公開化,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可以說,數字化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是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轉型的“大勢”,隨著5G、AI、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普及,數字賦能“三農”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大有可為。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满洲里市| 灌云县| 沙坪坝区| 尼玛县| 巴东县| 镇雄县| 凌海市| 樟树市| 五寨县| 文水县| 乌恰县| 天门市| 柳江县| 游戏| 卫辉市| 西安市| 武安市| 玉龙| 江源县| 建平县| 新疆| 福州市| 上饶县| 都匀市| 元阳县| 凤冈县| 湘乡市| 克拉玛依市| 慈利县| 射阳县| 蓬安县| 秭归县| 清原| 宜丰县| 武陟县| 温宿县| 延庆县| 贵州省| 江永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