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本報記者 陳晨 蔣曉芳
自2021年起,我省鶴壁、商丘、洛陽、開封先后作為全國(國家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城市),積極探索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從發展“一店一早”,到補齊“一菜一修”,再到服務“一老一幼”,4年多來成功打造了多個便民生活圈,讓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需求,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就能得到滿足。
圈出居民幸福感
4月25日,鶴壁市山城區湯河橋街道奔六巷社區居民李鴻忠向記者分享了他的生活時間表:早上到社區文化廣場鍛煉身體,中午到小區門口超市買菜,下午到黨群服務中心中醫館理療……得益于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所有這些都在他步行15分鐘范圍內。他告訴記者,超市、公園、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這些他經常去的地方步行就能到達,每天生活十分充實。
針對老年人多元化健康需求,奔六巷社區還建成了全市首家社區健康微診室,居民可自助完成血壓、心電圖等檢測,實時生成分析報告,還能連線醫院專家遠程問診,實現“小病不出社區”。
對社區居民來說,步行一刻鐘就能滿足買菜、就餐等生活需求,還能享受醫療康養、休閑娛樂等品質服務,這是實實在在的便利與近在咫尺的幸福。在鶴壁,越來越多居民都能如李鴻忠一般,擁有幸福且便捷的“生活行程”。
“作為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國家級試點城市,去年上半年,我們在全國率先完成兩縣城區一刻鐘生活圈全覆蓋。目前,全市已在157個社區完成一刻鐘生活圈建設,構建起覆蓋百姓生活的綜合服務圈、全民健身圈、養老服務圈、健康醫療圈、社區文化圈、就學便利圈、綠色出行圈、便捷消費圈、市政提質圈等九大功能圈,覆蓋率達到100%。”鶴壁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圈出消費微循環
在鶴壁市淇濱區黎陽路街道錦繡園小區旁,“潮汐便民疏導點”干凈整潔,商販們在各自的攤位上有序經營,不少居民在此挑選新鮮蔬菜。
今年3月以來,淇濱區探索在小區周邊等區域設立“潮汐便民疏導點”,目前已在黎陽路街道、天山路街道設置點位2處、攤位138個,引導瓜果農、流動菜農、經營攤販免費入位規范經營,早晚定時、規范定點、統一管理。
“瓜農菜農、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問題是城市管理中的難題。聚焦‘就近服務、集合功能、方便群眾’的定位,科學設置點位,不僅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新鮮瓜果蔬菜,也有助于規范流動攤販管理。”淇濱區城市管理局精細化管理辦公室主任白衛國說。
怎樣的社區算得上宜居?采購“抬腳就到”,修補“觸手可及”,應該是一項重要標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因地制宜打造服務半徑小、滿足日常基本需求的多業態社區商圈,對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作用很大。
社區消費,一頭連著居民生活質量,一頭連著大小經營主體,便捷服務百姓日常生活,也讓城鄉經濟“微循環”更暢通。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深入展開,鶴壁正不斷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通過為群眾提供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務,“圈地”引流,打造社會消費的“新黃金地帶”,讓更多便民生活圈服務百姓生活。
圈出城市高品質
一刻鐘,檢驗著服務設施與群眾需求的匹配度,也考驗著基層治理的真水平。社區千頭萬緒的問題,需要千方百計去求解,與時俱進創新服務方式。
在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古城街道浦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書畫室里,工作人員何鵬霄正專心指導另一位書法愛好者練習筆法。而在隔壁的黨史紅色展館內,居民張仲平正給前來參觀的居民講述抗戰時期的故事。他倆有一個共同稱呼——社區合伙人。
“社區事多人少,干起工作來如‘小馬拉大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該社區黨支部書記楊致坤介紹,去年3月,他們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整合利用社區周邊資源,發動社會力量“合伙”參與社區治理,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品質化的社區服務,讓群眾幸福感更足。
便民生活圈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情感空間和社會聯結的空間。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下,社區治理面臨眾多挑戰——鄰里情越來越淡,居民缺少共同體意識,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較低。為此,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推廣建設中,鶴壁逐漸整合社區組織、志愿者、公益資源,促使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態。
在數字時代,便民生活圈建設同樣離不開智能化支撐。淇濱區九州路街道創新搭建平安九州“碼上辦”工作平臺,居民不出小區只需輕點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將相關問題反映到街道、社區。這種數智融合模式,既便利居民生活、又激發多方主體廣泛參與社區自治,為便民生活圈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刻鐘不只是時間“尺度”,還是幸福“刻度”。《河南省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試點縣(區)生活圈居民滿意度要達85%以上。“圈”住居民家門口的幸福,我省將下“繡花”功夫,繼續“缺什么、補什么”,讓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多點開花。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陳晨 蔣曉芳
自2021年起,我省鶴壁、商丘、洛陽、開封先后作為全國(國家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城市),積極探索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從發展“一店一早”,到補齊“一菜一修”,再到服務“一老一幼”,4年多來成功打造了多個便民生活圈,讓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需求,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就能得到滿足。
圈出居民幸福感
4月25日,鶴壁市山城區湯河橋街道奔六巷社區居民李鴻忠向記者分享了他的生活時間表:早上到社區文化廣場鍛煉身體,中午到小區門口超市買菜,下午到黨群服務中心中醫館理療……得益于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所有這些都在他步行15分鐘范圍內。他告訴記者,超市、公園、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這些他經常去的地方步行就能到達,每天生活十分充實。
針對老年人多元化健康需求,奔六巷社區還建成了全市首家社區健康微診室,居民可自助完成血壓、心電圖等檢測,實時生成分析報告,還能連線醫院專家遠程問診,實現“小病不出社區”。
對社區居民來說,步行一刻鐘就能滿足買菜、就餐等生活需求,還能享受醫療康養、休閑娛樂等品質服務,這是實實在在的便利與近在咫尺的幸福。在鶴壁,越來越多居民都能如李鴻忠一般,擁有幸福且便捷的“生活行程”。
“作為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國家級試點城市,去年上半年,我們在全國率先完成兩縣城區一刻鐘生活圈全覆蓋。目前,全市已在157個社區完成一刻鐘生活圈建設,構建起覆蓋百姓生活的綜合服務圈、全民健身圈、養老服務圈、健康醫療圈、社區文化圈、就學便利圈、綠色出行圈、便捷消費圈、市政提質圈等九大功能圈,覆蓋率達到100%。”鶴壁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圈出消費微循環
在鶴壁市淇濱區黎陽路街道錦繡園小區旁,“潮汐便民疏導點”干凈整潔,商販們在各自的攤位上有序經營,不少居民在此挑選新鮮蔬菜。
今年3月以來,淇濱區探索在小區周邊等區域設立“潮汐便民疏導點”,目前已在黎陽路街道、天山路街道設置點位2處、攤位138個,引導瓜果農、流動菜農、經營攤販免費入位規范經營,早晚定時、規范定點、統一管理。
“瓜農菜農、流動攤販占道經營問題是城市管理中的難題。聚焦‘就近服務、集合功能、方便群眾’的定位,科學設置點位,不僅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新鮮瓜果蔬菜,也有助于規范流動攤販管理。”淇濱區城市管理局精細化管理辦公室主任白衛國說。
怎樣的社區算得上宜居?采購“抬腳就到”,修補“觸手可及”,應該是一項重要標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因地制宜打造服務半徑小、滿足日常基本需求的多業態社區商圈,對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作用很大。
社區消費,一頭連著居民生活質量,一頭連著大小經營主體,便捷服務百姓日常生活,也讓城鄉經濟“微循環”更暢通。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深入展開,鶴壁正不斷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通過為群眾提供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務,“圈地”引流,打造社會消費的“新黃金地帶”,讓更多便民生活圈服務百姓生活。
圈出城市高品質
一刻鐘,檢驗著服務設施與群眾需求的匹配度,也考驗著基層治理的真水平。社區千頭萬緒的問題,需要千方百計去求解,與時俱進創新服務方式。
在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古城街道浦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書畫室里,工作人員何鵬霄正專心指導另一位書法愛好者練習筆法。而在隔壁的黨史紅色展館內,居民張仲平正給前來參觀的居民講述抗戰時期的故事。他倆有一個共同稱呼——社區合伙人。
“社區事多人少,干起工作來如‘小馬拉大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該社區黨支部書記楊致坤介紹,去年3月,他們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整合利用社區周邊資源,發動社會力量“合伙”參與社區治理,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品質化的社區服務,讓群眾幸福感更足。
便民生活圈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情感空間和社會聯結的空間。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下,社區治理面臨眾多挑戰——鄰里情越來越淡,居民缺少共同體意識,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較低。為此,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推廣建設中,鶴壁逐漸整合社區組織、志愿者、公益資源,促使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態。
在數字時代,便民生活圈建設同樣離不開智能化支撐。淇濱區九州路街道創新搭建平安九州“碼上辦”工作平臺,居民不出小區只需輕點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將相關問題反映到街道、社區。這種數智融合模式,既便利居民生活、又激發多方主體廣泛參與社區自治,為便民生活圈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刻鐘不只是時間“尺度”,還是幸福“刻度”。《河南省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試點縣(區)生活圈居民滿意度要達85%以上。“圈”住居民家門口的幸福,我省將下“繡花”功夫,繼續“缺什么、補什么”,讓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多點開花。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