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大國糧倉 一粒種子的山河共答
更新時間:2025/3/9 10:16:58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①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趙村鎮小爾城村,游客漫步彩虹路,欣賞金黃色的水稻田。張琮 攝

②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民駕駛農機在翻耕農田。大眾日報供圖

③百臺收割機收獲水稻。黑龍江日報供圖

④吉林省梨樹縣糧食喜獲豐收,農民笑開懷。吉林日報供圖

⑤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屈廟村,農技人員正在指導種糧大戶學習無人機操作技術。安徽日報供圖

  許昌市建安區蔣李集鎮糧豐種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種植的500畝優質谷子喜獲豐收,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呂超峰 劉海龍 攝

  核心提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中國碗裝進更多中國糧,大國糧倉根基扎實。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與大眾日報、黑龍江日報、吉林日報、安徽日報聯動推出“大國糧倉·一粒種子的山河共答”主題報道,五個產糧大省開展了一場跨越山河的對話,從一粒種子的視角,串起五省共筑“大國糧倉”的密碼。

  河南

  創新風涌中原糧倉

  □本報記者 李若凡

  在太行山與黃河岸之間的廣袤平原上,一粒小麥正經歷著從實驗室到餐桌的奇幻旅程。當分子育種的奇跡在河南田間綻放綠意,當5G物聯網設備精準監測麥田墑情,“中原糧倉”正用現代農業科技激活土地的生命密碼。

  種業創新:中原農谷拔節生長

  新鄉衛輝市麥農薛張勇,至今記得2024年那個倒春寒的清晨。氣溫只有零下8℃,寒風瑟瑟,自己田里的新麥58卻倔強地泛起新綠。這個由新鄉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抗寒品種,抵抗住了倒春寒的侵襲。

  為了在種業突圍中搶占先機,河南在新鄉打造的中原農谷,正成為良種攻關的“主戰場”。

  數據佐證中原農谷的豐碩成果:161個新品種通過審定,小麥制種面積達1億畝,全國推廣110個品種。目前,河南良種覆蓋率超97%,小麥制種居全國首位,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這些數據背后,是河南農業科技創新的硬實力,也是鄉村振興的硬核動能。

  數字田野:新農人的指尖革命

  打開APP就能種好地?在浚縣3000畝智慧農田里,“90后”種糧大戶丁國強通過手機指揮著無人機精準施肥,5G物聯網設備實時傳輸著土壤墑情數據。這種被稱為“五良融合”的新模式(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正在重塑中原農業的面貌。

  2024年,河南省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區、示范區建設小麥高產示范區601個,總面積734.2萬畝。在鄢陵縣,5G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著3萬畝智慧農田的溫度、濕度,農民通過“云平臺”一鍵操控灌溉系統。據統計,2024年河南小麥機收率達99%以上,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率突破88%。

  智慧糧倉:從“磚墻倉”到“數據倉”

  早晨7點,河南豫糧物流有限公司中牟直屬庫的1號糧倉內,“90后”保管員劉宸就通過手機APP完成全倉252個測溫點位的巡檢。數據顯示,河南智能化糧倉的糧食損耗率已從傳統模式的3%驟降至0.5%以內,科技為糧食安全筑牢防線。

  自2015年起,河南全面推進糧庫智能化改造,構建“數據糧網”。目前全省9510萬噸倉容中,78%已完成智能化改造,118個縣市實現物聯網全覆蓋。

  到2025年,58個現代化倉儲集群將構筑“東西南北中”五大基地,物聯網連接的倉容達300萬噸。河南省儲備糧管理集團董事長王玉田說:“從磚墻到數據的蝶變,不僅是建筑形態的升級,更是糧食安全從‘經驗管理’向‘精準調控’的轉型。”

  品牌突圍:中原味道征服世界

  當德國客商簽下2萬噸速凍水餃訂單,“信陽大米”進入香港米其林餐廳……2024年8月《豫麥》地方標準一經實施,如同拿到從田間到國際的通關密碼。

  在信陽市潢川縣的百年空心貢面作坊里,張大姐的手機掃碼結果展示著“豫農優品”的貨源信息,“從播種到加工的365天,每個環節都可追溯”。這種透明化生產模式,讓他們的貢面一天賣出200箱。河南正積極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首批已有377家企業攜717款產品榮耀入駐“豫農優品”名錄。

  從分子育種的實驗室到智能化糧倉的“數據大腦”,從中原麥田到全球餐桌,每年超1300億斤糧食產量,不僅是科技賦能的現代農業體系的成果,還是中國飯碗端穩的底氣與智慧。正如農業專家所言:“這里不僅是‘中原糧倉’,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試驗田’。”

  山東

  齊魯農芯變更強

  □大眾日報記者 從春龍

  初春時節,北方大地乍暖還寒。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70多名科研人員卻已在海南的田間忙碌不停。

  去年10月,他們像候鳥一樣從煙臺萊州“飛”往海南,借著海南島上的暖風,開展玉米育種。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登海種業創始人、名譽董事長李登海作為全國種業代表、山東省民營企業代表參會。一回來,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好消息傳達到玉米田里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座談會明確,國家將繼續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李登海表示,登海種業長期致力于我國雜交玉米高產品種選育研發創新,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報效祖國、承擔國家項目的機會和平臺。

  玉米育種,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我今年76周歲了,47年都是在海南陪著玉米過春節。”李登海笑稱,自己陪玉米過的年比陪母親還要多。

  1972年,23歲的李登海擔任掖縣西由人民公社后鄧大隊農科隊隊長。他從一份農業考察報告中獲悉,國外創造出了1250公斤以上的玉米畝產量,是當時我國玉米產量的8到10倍,他深受震動。

  “外國人能創出玉米高產,中國人也能!”從那時起,李登海心中燃起了種業報國的志向。從此,他帶領科研攻堅團隊一心撲在玉米育種上,一干就是50多年。

  在萊州,玉米一年只能長一茬,想培育出一個性狀穩定的新品種,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時間。“到海南去!”為了多種一茬玉米,李登海帶著團隊到海南開展育種工作。通過南繁北育的研發歷程和玉米高產栽培研究,李登海團隊發現和確立了緊湊型雜交玉米是我國高產玉米育種的發展方向,李登海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登海種業高舉“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旗幟,先后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玉米品種390多個,把夏玉米畝產從不到700公斤提高到1400公斤,春玉米突破1600公斤。他們選育的玉米優良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5億畝以上,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500多億元。

  山東近年來積極推進種業振興,加大糧食、蔬菜等重要作物良種研發力度,自主研發種子占比不斷提升,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和農業豐產豐收。近年來,山東選育出“濟麥”系列、“山農”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麥、玉米高產穩產品種,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7%。

  黑龍江

  龍江密碼種壓倉

  □黑龍江日報記者 周靜 梁金池

  黑土地上的春天是忙碌而生動的。

  在國家級“制種大縣”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制種企業的制種流水線飛速運轉著。當地農業農村局每周都到制種企業抽檢,每批種子都要過“三關”。全市15家種企都裝上了質量追溯系統,掃碼就能查到種子的“前世今生”。

  在黑河市愛輝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正與當地管理部門探討如何拓展“愛輝模式”:“我們團隊從2019年開始把各種碎片化的科研成果集成起來,進行精細播種、精量施肥、精確施藥、精準管理,目前看,千畝示范區糧食增產能達15%以上,大面積推廣中普遍增產10%以上。”

  2024年,黑龍江省堅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糧食生產喜獲“二十一連豐”,糧食總產量達1600.3億斤,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黑龍江持續加大對種業研發的投入,搭建種業創新平臺,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加速智慧農業的全面推廣,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表示。

  吉林

  守護黑土稻更香

  □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

  三月的吉林大地,春意漸濃,冰雪消融,萬物復蘇。

  坐擁享譽世界的黑土帶核心區、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盛產白金名片“吉林大米”、黃金名片“吉林玉米”、彩金名片“雜糧雜豆”……這就是異彩紛呈的吉林。

  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回首2024年,白山松水間的吉林農業,高光時刻接連上演,成就璀璨如星——

  糧食總產853.2億斤,穩居全國第四位;糧食單產971.7斤/畝,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第一位;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4100萬畝以上,居全國首位……

  一組組耀眼的“成績單”,背后是產糧“優等生”的不斷探索與創新。

  走進四平市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映入眼簾的,是金燦燦的“糧垛子”和排列整齊的大型農機具。

  “去年我這1.5萬畝地,玉米單產2000斤左右,比10年前增加三成!”談起“梨樹模式”種植效果,全國人大代表、該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高興地說,以前這地硬邦邦的,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

  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地。

  為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吉林出臺了全國首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實施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全國首創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系統,建立了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為全省糧食產量向千億斤目標邁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沃野千里,春光熠熠。一項項精細化保護措施相繼落地,吉林打響黑土地春耕“保衛戰”,為變“瘦”、變“薄”、變“硬”的黑土地加“油”,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吉林力量。

  安徽

  智慧農機增皖糧

  □安徽日報記者 許昊杰 李鵬

  眼下,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152萬畝小麥正值追施返青肥的關鍵期。農業農村部門引導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大型無人機、圓盤施肥機、卷盤噴灌機等智能化農業機械,追肥澆水,打牢今年小麥豐收基礎。

  從精細播種到高效灌溉,從科學施肥到智能化田間管理,如今,越來越多的各類智能化農業機械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

  “以前種地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勞力投入大。現在種地重視科學技術,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咱們農業也有‘高科技’。”全國人大代表、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會長徐淙祥說。

  徐淙祥認為,要利用機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糧食產量,用大型農業機械耕作,用植保無人機施肥施藥,促進農業生產的高效。更重要的是,還要選擇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確保種糧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去年,安徽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連續8年站穩800億斤臺階。安徽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每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

  這樣的成績令人振奮,但一組組亮眼數據都浸透著汗水和付出。

  近年來,安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51.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均全國領先。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把重農抓糧擺在突出位置,多種糧、種好糧,圍繞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深入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中國碗”多裝優質“安徽糧”。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大國糧倉 一粒種子的山河共答
2025/3/9 10:16:58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①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趙村鎮小爾城村,游客漫步彩虹路,欣賞金黃色的水稻田。張琮 攝

②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民駕駛農機在翻耕農田。大眾日報供圖

③百臺收割機收獲水稻。黑龍江日報供圖

④吉林省梨樹縣糧食喜獲豐收,農民笑開懷。吉林日報供圖

⑤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屈廟村,農技人員正在指導種糧大戶學習無人機操作技術。安徽日報供圖

  許昌市建安區蔣李集鎮糧豐種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種植的500畝優質谷子喜獲豐收,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呂超峰 劉海龍 攝

  核心提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中國碗裝進更多中國糧,大國糧倉根基扎實。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與大眾日報、黑龍江日報、吉林日報、安徽日報聯動推出“大國糧倉·一粒種子的山河共答”主題報道,五個產糧大省開展了一場跨越山河的對話,從一粒種子的視角,串起五省共筑“大國糧倉”的密碼。

  河南

  創新風涌中原糧倉

  □本報記者 李若凡

  在太行山與黃河岸之間的廣袤平原上,一粒小麥正經歷著從實驗室到餐桌的奇幻旅程。當分子育種的奇跡在河南田間綻放綠意,當5G物聯網設備精準監測麥田墑情,“中原糧倉”正用現代農業科技激活土地的生命密碼。

  種業創新:中原農谷拔節生長

  新鄉衛輝市麥農薛張勇,至今記得2024年那個倒春寒的清晨。氣溫只有零下8℃,寒風瑟瑟,自己田里的新麥58卻倔強地泛起新綠。這個由新鄉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抗寒品種,抵抗住了倒春寒的侵襲。

  為了在種業突圍中搶占先機,河南在新鄉打造的中原農谷,正成為良種攻關的“主戰場”。

  數據佐證中原農谷的豐碩成果:161個新品種通過審定,小麥制種面積達1億畝,全國推廣110個品種。目前,河南良種覆蓋率超97%,小麥制種居全國首位,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這些數據背后,是河南農業科技創新的硬實力,也是鄉村振興的硬核動能。

  數字田野:新農人的指尖革命

  打開APP就能種好地?在浚縣3000畝智慧農田里,“90后”種糧大戶丁國強通過手機指揮著無人機精準施肥,5G物聯網設備實時傳輸著土壤墑情數據。這種被稱為“五良融合”的新模式(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正在重塑中原農業的面貌。

  2024年,河南省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區、示范區建設小麥高產示范區601個,總面積734.2萬畝。在鄢陵縣,5G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著3萬畝智慧農田的溫度、濕度,農民通過“云平臺”一鍵操控灌溉系統。據統計,2024年河南小麥機收率達99%以上,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率突破88%。

  智慧糧倉:從“磚墻倉”到“數據倉”

  早晨7點,河南豫糧物流有限公司中牟直屬庫的1號糧倉內,“90后”保管員劉宸就通過手機APP完成全倉252個測溫點位的巡檢。數據顯示,河南智能化糧倉的糧食損耗率已從傳統模式的3%驟降至0.5%以內,科技為糧食安全筑牢防線。

  自2015年起,河南全面推進糧庫智能化改造,構建“數據糧網”。目前全省9510萬噸倉容中,78%已完成智能化改造,118個縣市實現物聯網全覆蓋。

  到2025年,58個現代化倉儲集群將構筑“東西南北中”五大基地,物聯網連接的倉容達300萬噸。河南省儲備糧管理集團董事長王玉田說:“從磚墻到數據的蝶變,不僅是建筑形態的升級,更是糧食安全從‘經驗管理’向‘精準調控’的轉型。”

  品牌突圍:中原味道征服世界

  當德國客商簽下2萬噸速凍水餃訂單,“信陽大米”進入香港米其林餐廳……2024年8月《豫麥》地方標準一經實施,如同拿到從田間到國際的通關密碼。

  在信陽市潢川縣的百年空心貢面作坊里,張大姐的手機掃碼結果展示著“豫農優品”的貨源信息,“從播種到加工的365天,每個環節都可追溯”。這種透明化生產模式,讓他們的貢面一天賣出200箱。河南正積極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首批已有377家企業攜717款產品榮耀入駐“豫農優品”名錄。

  從分子育種的實驗室到智能化糧倉的“數據大腦”,從中原麥田到全球餐桌,每年超1300億斤糧食產量,不僅是科技賦能的現代農業體系的成果,還是中國飯碗端穩的底氣與智慧。正如農業專家所言:“這里不僅是‘中原糧倉’,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試驗田’。”

  山東

  齊魯農芯變更強

  □大眾日報記者 從春龍

  初春時節,北方大地乍暖還寒。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70多名科研人員卻已在海南的田間忙碌不停。

  去年10月,他們像候鳥一樣從煙臺萊州“飛”往海南,借著海南島上的暖風,開展玉米育種。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登海種業創始人、名譽董事長李登海作為全國種業代表、山東省民營企業代表參會。一回來,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好消息傳達到玉米田里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座談會明確,國家將繼續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李登海表示,登海種業長期致力于我國雜交玉米高產品種選育研發創新,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報效祖國、承擔國家項目的機會和平臺。

  玉米育種,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我今年76周歲了,47年都是在海南陪著玉米過春節。”李登海笑稱,自己陪玉米過的年比陪母親還要多。

  1972年,23歲的李登海擔任掖縣西由人民公社后鄧大隊農科隊隊長。他從一份農業考察報告中獲悉,國外創造出了1250公斤以上的玉米畝產量,是當時我國玉米產量的8到10倍,他深受震動。

  “外國人能創出玉米高產,中國人也能!”從那時起,李登海心中燃起了種業報國的志向。從此,他帶領科研攻堅團隊一心撲在玉米育種上,一干就是50多年。

  在萊州,玉米一年只能長一茬,想培育出一個性狀穩定的新品種,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時間。“到海南去!”為了多種一茬玉米,李登海帶著團隊到海南開展育種工作。通過南繁北育的研發歷程和玉米高產栽培研究,李登海團隊發現和確立了緊湊型雜交玉米是我國高產玉米育種的發展方向,李登海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登海種業高舉“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旗幟,先后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玉米品種390多個,把夏玉米畝產從不到700公斤提高到1400公斤,春玉米突破1600公斤。他們選育的玉米優良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5億畝以上,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500多億元。

  山東近年來積極推進種業振興,加大糧食、蔬菜等重要作物良種研發力度,自主研發種子占比不斷提升,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和農業豐產豐收。近年來,山東選育出“濟麥”系列、“山農”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麥、玉米高產穩產品種,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7%。

  黑龍江

  龍江密碼種壓倉

  □黑龍江日報記者 周靜 梁金池

  黑土地上的春天是忙碌而生動的。

  在國家級“制種大縣”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制種企業的制種流水線飛速運轉著。當地農業農村局每周都到制種企業抽檢,每批種子都要過“三關”。全市15家種企都裝上了質量追溯系統,掃碼就能查到種子的“前世今生”。

  在黑河市愛輝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正與當地管理部門探討如何拓展“愛輝模式”:“我們團隊從2019年開始把各種碎片化的科研成果集成起來,進行精細播種、精量施肥、精確施藥、精準管理,目前看,千畝示范區糧食增產能達15%以上,大面積推廣中普遍增產10%以上。”

  2024年,黑龍江省堅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糧食生產喜獲“二十一連豐”,糧食總產量達1600.3億斤,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黑龍江持續加大對種業研發的投入,搭建種業創新平臺,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加速智慧農業的全面推廣,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表示。

  吉林

  守護黑土稻更香

  □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

  三月的吉林大地,春意漸濃,冰雪消融,萬物復蘇。

  坐擁享譽世界的黑土帶核心區、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盛產白金名片“吉林大米”、黃金名片“吉林玉米”、彩金名片“雜糧雜豆”……這就是異彩紛呈的吉林。

  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回首2024年,白山松水間的吉林農業,高光時刻接連上演,成就璀璨如星——

  糧食總產853.2億斤,穩居全國第四位;糧食單產971.7斤/畝,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第一位;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4100萬畝以上,居全國首位……

  一組組耀眼的“成績單”,背后是產糧“優等生”的不斷探索與創新。

  走進四平市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映入眼簾的,是金燦燦的“糧垛子”和排列整齊的大型農機具。

  “去年我這1.5萬畝地,玉米單產2000斤左右,比10年前增加三成!”談起“梨樹模式”種植效果,全國人大代表、該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高興地說,以前這地硬邦邦的,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

  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地。

  為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吉林出臺了全國首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實施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全國首創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系統,建立了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為全省糧食產量向千億斤目標邁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沃野千里,春光熠熠。一項項精細化保護措施相繼落地,吉林打響黑土地春耕“保衛戰”,為變“瘦”、變“薄”、變“硬”的黑土地加“油”,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吉林力量。

  安徽

  智慧農機增皖糧

  □安徽日報記者 許昊杰 李鵬

  眼下,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152萬畝小麥正值追施返青肥的關鍵期。農業農村部門引導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大型無人機、圓盤施肥機、卷盤噴灌機等智能化農業機械,追肥澆水,打牢今年小麥豐收基礎。

  從精細播種到高效灌溉,從科學施肥到智能化田間管理,如今,越來越多的各類智能化農業機械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

  “以前種地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勞力投入大。現在種地重視科學技術,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咱們農業也有‘高科技’。”全國人大代表、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會長徐淙祥說。

  徐淙祥認為,要利用機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糧食產量,用大型農業機械耕作,用植保無人機施肥施藥,促進農業生產的高效。更重要的是,還要選擇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確保種糧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去年,安徽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連續8年站穩800億斤臺階。安徽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每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

  這樣的成績令人振奮,但一組組亮眼數據都浸透著汗水和付出。

  近年來,安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51.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均全國領先。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把重農抓糧擺在突出位置,多種糧、種好糧,圍繞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深入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中國碗”多裝優質“安徽糧”。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邮市| 柳州市| 盘锦市| 玉溪市| 泗水县| 潞西市| 武功县| 罗江县| 荔浦县| 苏州市| 陈巴尔虎旗| 封丘县| 陆河县| 嵊泗县| 佛教| 万州区| 建宁县| 墨竹工卡县| 辰溪县| 秦皇岛市| 南宁市| 安康市| 昆明市| 临海市| 台北县| 长岭县| 五峰| 阳东县| 惠安县| 泸西县| 高陵县| 娱乐| 中西区| 什邡市| 察雅县| 建昌县| 芜湖市| 确山县| 通许县| 阳春市|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