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金句摘錄
●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
●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
●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025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會場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馬健
勇挑大梁 奮勇爭先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經濟大省挑大梁提出了工作要求,為我們勇挑大梁、奮勇爭先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精神動力。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錨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聚焦“四高四爭先”,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為引領,在擴內需、強創新、優產業、促改革、拓開放、惠民生、防風險上接續實施一批牽引性、撬動性工作舉措,同步編制好“十五五”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確保全面完成各項年度目標任務,堅定扛穩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責任,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本報記者 馮蕓/整理 董亮 蔡迅翔/圖)
全國人大代表,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承哲
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上展現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河南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上奮勇爭先,是扛穩農業大省責任的戰略擔當,是順應發展規律、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必然選擇,是補齊短板、聚勢賦能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河南要貫通城鄉,引領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搞活縣城,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做強產業,加快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深化改革,充分激發城鄉融合發展活力;守牢底線,持續夯實鄉村全面振興基本盤,以干字當頭、奮發有為的擔當,奮力構建新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新時代中部崛起中展現更加出彩的河南。
(本報記者 陳小平/整理 董亮 蔡迅翔/圖)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馬玉霞
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特別是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河南是人力資源大省,“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致富一家”是職業教育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構建多元聯動的產教協同機制,緊密對接鐵路行業和河南重點產業鏈群,創新推動鐵路類傳統優勢專業升級改造,增設多個新興急需專業,為社會輸送了高素質人才,促進了學生高質量就業。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四高四爭先”,持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全力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培養更多適應未來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更多動能,讓“技能之光”點亮中原大地,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本報記者 歸欣/整理 董亮 蔡迅翔/圖)
兩會熱評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本報評論員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創新鏈與產業鏈,猶如DNA雙螺旋結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僅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也是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手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也是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進一步部署,并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這釋放出鮮明信號,凸顯我國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意味著要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蘊含巨大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造競爭優勢,漢威科技用AI賦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加大研發投入,衛華集團攻克全球首個起重機防搖擺技術,研制出行業內全球首套異型結構件自動化生產線;簽署戰略協議,河南與華為將在先進計算、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基層治理、智慧交通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落地更多產業;截至去年年底,中原石墨烯實驗室已與多家省內碳材料知名企業達成初步意向,計劃共同出資設立中原烯碳產業基金,帶動先進碳材料全鏈條成果轉化……事實證明,與產業發展貼合越緊,科研成果就越有市場競爭力。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力軍。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最懂市場需求,對技術創新難點的感觸也最深刻。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企業創新不能單打獨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創新路更寬。聚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我省引導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高效集聚,出臺《河南省“科技副總”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內,全省將選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加快解決企業在研發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把創新鏈建在產業鏈上、把人才鏈嵌入產業鏈中。如今,已有不少企業主動登院校門、進實驗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前介入研發環節,彌合技術與市場之間的“信息差”,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讓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落到產業上,重在營造創新環境。“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道出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強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一流創新生態構建,才能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謀劃“十五五”規劃之年。錨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總目標,聚焦“四高四爭先”,把握好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著力點,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把握機遇,在服務大局中加快自身發展,努力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我們定能為加快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優勢、增添新動能。
基層反響
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本報訊(記者 陳輝 尹江勇 王歌 王向前 劉一潔 趙若郡)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河南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堅定扛穩經濟大省挑大梁重任,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進一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更好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工信系統必須積極主動走在前、干在前,更好發揮工業經濟‘壓艙石’作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建濤說,全省工信系統將把鞏固制造業基礎地位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同時,下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做好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高效耦合,加快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河南省獵鷹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民表示,要堅持科技創新,多出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該公司通過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速人才培養與技術轉化,目前已圍繞無人機應急救援裝備形成了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下一步將深入推進科技與教育協同創新,啟動“獵鷹樹人計劃”,通過建立人才培養體系、設立專項科研基金等方式,進一步強化人才支撐,在推進河南低空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為我省中歐班列開行的“頂梁柱”,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近年來搶抓發展機遇,持續擦亮河南對外開放亮麗名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這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鄭州陸港公司黨委委員張一說,下一步,將錨定全省“萬列、千萬噸”目標,統籌推進運貿產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內及國際供應鏈領先企業,助推河南加快從“經濟通道”邁向“通道經濟”,為我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提供堅強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特別是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局局長韓喜明說,就業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去年,我省克服困難完成了全年就業目標,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今年,我省明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10萬人以上,我們將時刻牢記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持續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全力以赴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這一目標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郟縣薛店鎮黨委書記薛曉東說,近年來薛店鎮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建蔬菜倉儲物流中心、培育壯大智能化蛋雞養殖產業,讓群眾通過就近務工增收致富。“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支持優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同時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越過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組織要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廣大黨員干部要勇挑重擔、開拓進取。作為基層干部,我深受鼓舞,要勇于擔當作為,抓好黨建工作。”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康橋華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白玉芳表示,該社區以“美鄰康橋”為黨建品牌,通過構建“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架構,不斷夯實社區黨組織建設。今年將圍繞社區特點聚焦樓宇黨建,通過“黨建+治理+服務+經濟”多維聯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多干事、干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河南答卷圖解
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河南這樣做
1 持續加快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3萬家、2.9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759億元,15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全國第13位。
●2025年,爭取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以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3萬家。加快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實現重點產業鏈全覆蓋。
2 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77.76%,規上工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覆蓋率達到82.4%。全省新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家、累計達到51家,新評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1家、累計達到274家,新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累計達到414家,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25家、累計達到4098家。
●2025年,加快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引導企業承擔國家、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企業梯次培育,高質量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做好第二批“科技副總”選派工作,持續健全高層次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3 加快推動創新平臺提質轉型
●2024年,全省揭牌運行11家省實驗室和5家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啟動23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建設第五批11家省中試基地,總數達到61家,實現28條重點產業鏈全覆蓋。
●2025年,推動更多省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成為國家實驗室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使命導向、任務導向的省實驗室體系,強化省實驗室產業支撐能力,聯合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建一批省技術創新中心和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備案一批省新型研發機構。
4 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4年,重點產業鏈群在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呈現“六成占比、七成貢獻”的基本格局。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12.0%,分別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個、3.9個百分點,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省工業經濟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2025年,強化有組織科研,探索構建“產業立題、企業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的協同機制,在糧食種質資源、人工智能、先進功能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專項和重大產業關鍵技術項目。
文字整理/尹江勇 陳輝 制圖/黨瑤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金句摘錄
●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
●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
●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025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會場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馬健
勇挑大梁 奮勇爭先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經濟大省挑大梁提出了工作要求,為我們勇挑大梁、奮勇爭先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精神動力。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錨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聚焦“四高四爭先”,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為引領,在擴內需、強創新、優產業、促改革、拓開放、惠民生、防風險上接續實施一批牽引性、撬動性工作舉措,同步編制好“十五五”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確保全面完成各項年度目標任務,堅定扛穩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責任,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本報記者 馮蕓/整理 董亮 蔡迅翔/圖)
全國人大代表,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承哲
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上展現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河南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上奮勇爭先,是扛穩農業大省責任的戰略擔當,是順應發展規律、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必然選擇,是補齊短板、聚勢賦能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河南要貫通城鄉,引領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搞活縣城,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做強產業,加快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深化改革,充分激發城鄉融合發展活力;守牢底線,持續夯實鄉村全面振興基本盤,以干字當頭、奮發有為的擔當,奮力構建新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新時代中部崛起中展現更加出彩的河南。
(本報記者 陳小平/整理 董亮 蔡迅翔/圖)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馬玉霞
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特別是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作為一名職業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河南是人力資源大省,“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致富一家”是職業教育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構建多元聯動的產教協同機制,緊密對接鐵路行業和河南重點產業鏈群,創新推動鐵路類傳統優勢專業升級改造,增設多個新興急需專業,為社會輸送了高素質人才,促進了學生高質量就業。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四高四爭先”,持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全力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培養更多適應未來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更多動能,讓“技能之光”點亮中原大地,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本報記者 歸欣/整理 董亮 蔡迅翔/圖)
兩會熱評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本報評論員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創新鏈與產業鏈,猶如DNA雙螺旋結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僅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也是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手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也是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進一步部署,并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這釋放出鮮明信號,凸顯我國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意味著要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蘊含巨大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造競爭優勢,漢威科技用AI賦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加大研發投入,衛華集團攻克全球首個起重機防搖擺技術,研制出行業內全球首套異型結構件自動化生產線;簽署戰略協議,河南與華為將在先進計算、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基層治理、智慧交通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落地更多產業;截至去年年底,中原石墨烯實驗室已與多家省內碳材料知名企業達成初步意向,計劃共同出資設立中原烯碳產業基金,帶動先進碳材料全鏈條成果轉化……事實證明,與產業發展貼合越緊,科研成果就越有市場競爭力。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力軍。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最懂市場需求,對技術創新難點的感觸也最深刻。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企業創新不能單打獨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創新路更寬。聚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我省引導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高效集聚,出臺《河南省“科技副總”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內,全省將選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加快解決企業在研發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把創新鏈建在產業鏈上、把人才鏈嵌入產業鏈中。如今,已有不少企業主動登院校門、進實驗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前介入研發環節,彌合技術與市場之間的“信息差”,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讓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落到產業上,重在營造創新環境。“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道出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強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一流創新生態構建,才能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謀劃“十五五”規劃之年。錨定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總目標,聚焦“四高四爭先”,把握好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著力點,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把握機遇,在服務大局中加快自身發展,努力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我們定能為加快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優勢、增添新動能。
基層反響
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本報訊(記者 陳輝 尹江勇 王歌 王向前 劉一潔 趙若郡)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河南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堅定扛穩經濟大省挑大梁重任,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進一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更好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工信系統必須積極主動走在前、干在前,更好發揮工業經濟‘壓艙石’作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建濤說,全省工信系統將把鞏固制造業基礎地位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同時,下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做好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高效耦合,加快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河南省獵鷹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民表示,要堅持科技創新,多出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該公司通過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速人才培養與技術轉化,目前已圍繞無人機應急救援裝備形成了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下一步將深入推進科技與教育協同創新,啟動“獵鷹樹人計劃”,通過建立人才培養體系、設立專項科研基金等方式,進一步強化人才支撐,在推進河南低空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為我省中歐班列開行的“頂梁柱”,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近年來搶抓發展機遇,持續擦亮河南對外開放亮麗名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這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鄭州陸港公司黨委委員張一說,下一步,將錨定全省“萬列、千萬噸”目標,統籌推進運貿產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內及國際供應鏈領先企業,助推河南加快從“經濟通道”邁向“通道經濟”,為我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提供堅強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特別是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局局長韓喜明說,就業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去年,我省克服困難完成了全年就業目標,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今年,我省明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10萬人以上,我們將時刻牢記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持續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全力以赴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這一目標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郟縣薛店鎮黨委書記薛曉東說,近年來薛店鎮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建蔬菜倉儲物流中心、培育壯大智能化蛋雞養殖產業,讓群眾通過就近務工增收致富。“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支持優勢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同時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越過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組織要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廣大黨員干部要勇挑重擔、開拓進取。作為基層干部,我深受鼓舞,要勇于擔當作為,抓好黨建工作。”鄭州市二七區大學路街道康橋華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白玉芳表示,該社區以“美鄰康橋”為黨建品牌,通過構建“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架構,不斷夯實社區黨組織建設。今年將圍繞社區特點聚焦樓宇黨建,通過“黨建+治理+服務+經濟”多維聯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多干事、干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河南答卷圖解
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河南這樣做
1 持續加快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3萬家、2.9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759億元,15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全國第13位。
●2025年,爭取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以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3萬家。加快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實現重點產業鏈全覆蓋。
2 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77.76%,規上工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覆蓋率達到82.4%。全省新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家、累計達到51家,新評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1家、累計達到274家,新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累計達到414家,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25家、累計達到4098家。
●2025年,加快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引導企業承擔國家、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企業梯次培育,高質量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做好第二批“科技副總”選派工作,持續健全高層次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3 加快推動創新平臺提質轉型
●2024年,全省揭牌運行11家省實驗室和5家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啟動23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建設第五批11家省中試基地,總數達到61家,實現28條重點產業鏈全覆蓋。
●2025年,推動更多省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成為國家實驗室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使命導向、任務導向的省實驗室體系,強化省實驗室產業支撐能力,聯合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建一批省技術創新中心和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備案一批省新型研發機構。
4 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4年,重點產業鏈群在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呈現“六成占比、七成貢獻”的基本格局。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12.0%,分別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個、3.9個百分點,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省工業經濟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2025年,強化有組織科研,探索構建“產業立題、企業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的協同機制,在糧食種質資源、人工智能、先進功能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專項和重大產業關鍵技術項目。
文字整理/尹江勇 陳輝 制圖/黨瑤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