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跨越一甲子 逐夢向未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發展成就綜述
更新時間:2025/8/19 15:57:08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拉薩8月18日電 題:跨越一甲子 逐夢向未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邊巴次仁、陳尚才、李鍵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載櫛風沐雨,60載萬象更新。

  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深刻改變了高原貧窮落后面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西藏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總結黨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藏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新時代的西藏,政治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宗教和順、環境友好、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73歲的尼瑪是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土林村村民,1959年以前,他和母親四處流浪,直到民主改革后,才結束了悲慘的命運。現在他家里,拖拉機、小汽車一樣不缺。“生活越來越好,跟舊社會相比簡直像做夢!蹦岈斦f。

  1959年開啟的民主改革浪潮中,像尼瑪一樣的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大會代表301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242人,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數80%以上,他們中絕大多數是翻身農奴。

  自此,西藏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他們在政治上享有了廣泛而真實的權利。

  目前,西藏四級人大代表4.2萬余人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89.2%,雪域高原各族兒女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76歲的洛桑貢布,一出生便是農奴,幼年與父母過著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民主改革后,他成為拉薩市第一小學的一名學生,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學成后,洛桑貢布先后擔任過居委會主任、城關區工商聯會長、城關區商務局局長、拉薩市政協委員等職務,從一名農奴成長為國家干部。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所長張詩高表示,人的全面發展,成為西藏現代化進程最為顯著的特征,體現在各族群眾從“被奴役的工具”到“掌握自身命運的主人”的轉變。

  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在校學生總數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1/4。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的全面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在教育、醫療、就業等諸多領域持續發力,讓各族群眾在這片高原熱土上共享發展成果。

  

      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拉薩八廓街人潮如織,商鋪林立。在一處古建大院內,卓番林手工藝品店吸引了很多游客,店里的背包、擺件、毯子等極具高原特色的手工編織品,成為一道靚麗風景。店主卓瑪介紹,產品產自林芝、日喀則等地,由當地婦女手工編織。手工藝品店至今累計開發300多種民族手工藝產品,帶動不少鄉親從農牧民轉型為手工藝人。

  西藏自治區成立后,各族兒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黨中央先后召開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地推動了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創造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如今,西藏初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等領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49萬公里,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公路通達率達100%,開通國際國內航線183條,川藏鐵路拉林段建成通車。

  今年45歲的那曲市班戈縣牧民拉達,在西藏公路網擴建時成立了建筑和運輸企業。如今,兩家企業年營收突破上千萬元,帶動了上百人就業!拔覝蕚鋵I務拓展到阿里等地,帶動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崩_說。

  60年來,西藏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元用了50年時間,而達到第二個千億元僅用了6年,目前正向著第三個千億元目標奮進。

  當前,西藏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綠色工業等九大產業蓬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長8.9%;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

  經濟的發展,為改善民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數據顯示,西藏已建成80家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中心,集中供養特困人員5825人;基本建成五級衛生健康服務網絡,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7231家、床位21551張;實現所有鄉鎮、70%行政村通達5G網絡;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41.32平方米……

  如今的西藏,繪就了一幅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畫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各族群眾的生活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油燈到電燈、土路到油路、氈房到樓房的滄桑巨變!蔽鞑刈灾螀^人民政府有關負責同志說,“西藏面貌煥然一新,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在拉薩南山公園,護林員扎西曲培早早來到監控室,透過幾十個監控屏幕,注視著這片他守護了13年的山林!斑@里生長著油松、白皮松、側柏等120多個樹種,最初種下的樹種已經自然繁衍出了第二代!痹髑嗾f。

  2021年,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作為西藏規模最大的營造林建設工程啟動,計劃用10年完成營造林206.72萬畝。工程完工后,年均可新增儲水約4980萬噸,年均固碳量22.91萬噸,年生態價值14.85億元。

  如今,盛夏時節南北山草木葳蕤,古城拉薩綠意蔥蘢。拉薩人由衷感嘆:“山,變了!” 

  西藏所處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之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黨中央十分重視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西藏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加快推進美麗西藏建設,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為了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中央和西藏自治區編制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保與建設規劃。目前,西藏將超過60萬平方公里國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總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2024年,西藏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100%,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芝市巴宜區扎西崗村依山而建,藏式民居錯落有致。目前扎西崗村67戶人家中有50余戶開辦了家庭旅館,村民們通過售賣土特產、提供食宿以及騎馬、射響箭等吃上了“旅游飯”。

  2024年,西藏設立43.98萬個生態崗位,年發放補助資金超15億元,許多農牧民變成種樹人、護樹人,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為當地群眾看得見、守得住的“幸福不動產”。

  “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也在青山綠水中得到收益!痹鲘彺迕癜赚斖鷳c說,“這樣的好日子還長著呢!”

  

      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走進西藏博物館,豐富的館藏珍品讓人目不暇接。作為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這里收藏有考古出土文物、印章封誥、唐卡、古籍、造像、瓷器、玉器、絲織品等18類50多萬件文物。

  “它們是西藏歷史的見證者,如今已成為文化保護的鮮活教材!眮碜哉憬挠慰蛷堟萌缯f,“在這里近距離領略了絢麗多彩的高原文化,不虛此行。”

  60年來,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僅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73億元,用于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開展傳習活動及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等。

  江孜縣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里,10多臺新式氆氌編織機引人注目。合作社負責人格桑卓瑪介紹:“江孜諧瑪氆氌編織技藝是非遺代表性項目,這里很多群眾都掌握這門技藝。”

  近年來,合作社對傳統技藝從設計理念到設備操作等環節進行改良升級。新產品質地柔軟順滑、花樣種類繁多,已打開國際市場,遠銷法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從氆氌就能看到,西藏的傳統文化不僅得到了保護傳承,還實現了創新發展!备裆W楷斦f。

  在積極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西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更好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國家累計投資48.9億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設,基本形成了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西藏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年均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0萬余場次,受益群眾近1500萬人次。

  推進“以文惠民”,推動“以文興業”!笆奈濉币詠,西藏已累計落實資金201.6億元,用于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國家公園保護設施、歷史城鎮保護提升等領域項目建設,推進文化產業更好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西藏有各類文化旅游企業近2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2024年,全區文化產業產值達111.44億元,同比增長23.8%。

  站在新起點,西藏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奮勇向前,逐夢未來,必將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跨越一甲子 逐夢向未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發展成就綜述
    2025/8/19 15:57:08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拉薩8月18日電 題:跨越一甲子 逐夢向未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邊巴次仁、陳尚才、李鍵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載櫛風沐雨,60載萬象更新。

      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實現了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深刻改變了高原貧窮落后面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西藏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總結黨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藏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新時代的西藏,政治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宗教和順、環境友好、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73歲的尼瑪是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土林村村民,1959年以前,他和母親四處流浪,直到民主改革后,才結束了悲慘的命運。現在他家里,拖拉機、小汽車一樣不缺。“生活越來越好,跟舊社會相比簡直像做夢!蹦岈斦f。

      1959年開啟的民主改革浪潮中,像尼瑪一樣的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大會代表301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242人,少數民族代表占代表總數80%以上,他們中絕大多數是翻身農奴。

      自此,西藏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他們在政治上享有了廣泛而真實的權利。

      目前,西藏四級人大代表4.2萬余人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89.2%,雪域高原各族兒女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76歲的洛桑貢布,一出生便是農奴,幼年與父母過著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民主改革后,他成為拉薩市第一小學的一名學生,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學成后,洛桑貢布先后擔任過居委會主任、城關區工商聯會長、城關區商務局局長、拉薩市政協委員等職務,從一名農奴成長為國家干部。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所長張詩高表示,人的全面發展,成為西藏現代化進程最為顯著的特征,體現在各族群眾從“被奴役的工具”到“掌握自身命運的主人”的轉變。

      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在校學生總數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1/4。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的全面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在教育、醫療、就業等諸多領域持續發力,讓各族群眾在這片高原熱土上共享發展成果。

      

          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拉薩八廓街人潮如織,商鋪林立。在一處古建大院內,卓番林手工藝品店吸引了很多游客,店里的背包、擺件、毯子等極具高原特色的手工編織品,成為一道靚麗風景。店主卓瑪介紹,產品產自林芝、日喀則等地,由當地婦女手工編織。手工藝品店至今累計開發300多種民族手工藝產品,帶動不少鄉親從農牧民轉型為手工藝人。

      西藏自治區成立后,各族兒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黨中央先后召開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地推動了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創造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如今,西藏初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等領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49萬公里,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公路通達率達100%,開通國際國內航線183條,川藏鐵路拉林段建成通車。

      今年45歲的那曲市班戈縣牧民拉達,在西藏公路網擴建時成立了建筑和運輸企業。如今,兩家企業年營收突破上千萬元,帶動了上百人就業!拔覝蕚鋵I務拓展到阿里等地,帶動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崩_說。

      60年來,西藏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元用了50年時間,而達到第二個千億元僅用了6年,目前正向著第三個千億元目標奮進。

      當前,西藏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綠色工業等九大產業蓬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長8.9%;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

      經濟的發展,為改善民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數據顯示,西藏已建成80家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中心,集中供養特困人員5825人;基本建成五級衛生健康服務網絡,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7231家、床位21551張;實現所有鄉鎮、70%行政村通達5G網絡;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41.32平方米……

      如今的西藏,繪就了一幅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畫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各族群眾的生活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油燈到電燈、土路到油路、氈房到樓房的滄桑巨變。”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負責同志說,“西藏面貌煥然一新,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在拉薩南山公園,護林員扎西曲培早早來到監控室,透過幾十個監控屏幕,注視著這片他守護了13年的山林!斑@里生長著油松、白皮松、側柏等120多個樹種,最初種下的樹種已經自然繁衍出了第二代!痹髑嗾f。

      2021年,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作為西藏規模最大的營造林建設工程啟動,計劃用10年完成營造林206.72萬畝。工程完工后,年均可新增儲水約4980萬噸,年均固碳量22.91萬噸,年生態價值14.85億元。

      如今,盛夏時節南北山草木葳蕤,古城拉薩綠意蔥蘢。拉薩人由衷感嘆:“山,變了!” 

      西藏所處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之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黨中央十分重視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西藏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加快推進美麗西藏建設,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為了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中央和西藏自治區編制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環保與建設規劃。目前,西藏將超過60萬平方公里國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總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2024年,西藏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100%,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林芝市巴宜區扎西崗村依山而建,藏式民居錯落有致。目前扎西崗村67戶人家中有50余戶開辦了家庭旅館,村民們通過售賣土特產、提供食宿以及騎馬、射響箭等吃上了“旅游飯”。

      2024年,西藏設立43.98萬個生態崗位,年發放補助資金超15億元,許多農牧民變成種樹人、護樹人,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為當地群眾看得見、守得住的“幸福不動產”。

      “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也在青山綠水中得到收益!痹鲘彺迕癜赚斖鷳c說,“這樣的好日子還長著呢!”

      

          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走進西藏博物館,豐富的館藏珍品讓人目不暇接。作為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這里收藏有考古出土文物、印章封誥、唐卡、古籍、造像、瓷器、玉器、絲織品等18類50多萬件文物。

      “它們是西藏歷史的見證者,如今已成為文化保護的鮮活教材!眮碜哉憬挠慰蛷堟萌缯f,“在這里近距離領略了絢麗多彩的高原文化,不虛此行!

      60年來,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僅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73億元,用于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開展傳習活動及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等。

      江孜縣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里,10多臺新式氆氌編織機引人注目。合作社負責人格桑卓瑪介紹:“江孜諧瑪氆氌編織技藝是非遺代表性項目,這里很多群眾都掌握這門技藝!

      近年來,合作社對傳統技藝從設計理念到設備操作等環節進行改良升級。新產品質地柔軟順滑、花樣種類繁多,已打開國際市場,遠銷法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皬碾珰诰湍芸吹,西藏的傳統文化不僅得到了保護傳承,還實現了創新發展!备裆W楷斦f。

      在積極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西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更好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國家累計投資48.9億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設,基本形成了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西藏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年均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0萬余場次,受益群眾近1500萬人次。

      推進“以文惠民”,推動“以文興業”!笆奈濉币詠,西藏已累計落實資金201.6億元,用于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國家公園保護設施、歷史城鎮保護提升等領域項目建設,推進文化產業更好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西藏有各類文化旅游企業近2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2024年,全區文化產業產值達111.44億元,同比增長23.8%。

      站在新起點,西藏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奮勇向前,逐夢未來,必將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宁县| 渝中区| 滦平县| 威宁| 余庆县| 鹤庆县| 东至县| 青田县| 凤台县| 八宿县| 呼图壁县| 建始县| 崇文区| 全南县| 宁夏| 冕宁县| 牙克石市| 巴里| 吴川市| 涿州市| 和政县| 广丰县| 汉沽区| 喀喇沁旗| 托克托县| 博野县| 县级市| 民县| 维西| 海盐县| 涿州市| 古田县| 长兴县| 嘉禾县| 惠水县| 宁蒗| 冷水江市| 黄大仙区| 盱眙县| 随州市|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