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3日電 題:元上都遺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印記
新華社記者哈麗娜
初秋時節,元上都遺址熱鬧非凡,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700多年前,這里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草原都城。
元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元上都城址整體布局分為宮城、皇城、外城、倉庫、市場、關廂、客棧等,以皇家宮殿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布,既有以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筑群,又有營帳式建筑。
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志說,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文明禮制下的城市營建理念和傳統都城結構布局,具有中軸對稱、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點。
陳永志介紹,元上都的建制,以中軸線為核心,圍繞著中軸線兩側,建設有大型建筑,體現了中原傳統文化“建中立極”“辯方正位”思想。另外,它的整體布局體現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建筑理念,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真實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風格。元上都遺址不僅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更生動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
大安閣是元上都城內最重要的宮殿,高約69米。考古人員發現,大安閣采用中原風格建筑方式,純木質榫卯結構,殿閣面闊9間、進深5間,外觀4層、暗含3層共7層。
大安閣西南角出土了一件漢白玉雕龍角柱,雕龍角柱高2.1米,寬0.53米,厚0.52米,龍柱的正面和西面分別雕有一條對稱的五爪龍,并配有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紋,整幅浮雕有著濃郁的中原文化特色。
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昊德說,元上都遺址出土文物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遺址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物見證。
元上都遺址遺產區面積約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關廂、鐵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樹墓群等;緩沖區面積約1507平方公里,涵蓋周邊的敖包群以及濕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
多年來,錫林郭勒盟持續提升元上都遺址保護與利用水平,不斷推進遺址周邊環境治理。
在遺址核心區,一套覆蓋40平方公里的數字化監測系統正在運轉。通過物聯網傳感器與衛星遙感技術,穆清閣、明德門、御天門等關鍵遺址的溫濕度、沉降數據實時傳輸至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臺,實現了“數據采集-分析-預警”的全鏈條管理。目前,當地已完成明德門鋼化玻璃隔離工程、御天門鋼網隔離工程,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元代建筑基址的獨特視角。
王昊德介紹,當前,元上都遺址正推進文化遺產博物館展陳提升、元上都遺址重要文物數字化保護展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等10個項目,通過實施這些項目,積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讓歷史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3日電 題:元上都遺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印記
新華社記者哈麗娜
初秋時節,元上都遺址熱鬧非凡,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700多年前,這里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草原都城。
元上都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元上都城址整體布局分為宮城、皇城、外城、倉庫、市場、關廂、客棧等,以皇家宮殿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布,既有以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筑群,又有營帳式建筑。
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志說,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文明禮制下的城市營建理念和傳統都城結構布局,具有中軸對稱、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點。
陳永志介紹,元上都的建制,以中軸線為核心,圍繞著中軸線兩側,建設有大型建筑,體現了中原傳統文化“建中立極”“辯方正位”思想。另外,它的整體布局體現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建筑理念,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真實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風格。元上都遺址不僅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更生動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
大安閣是元上都城內最重要的宮殿,高約69米。考古人員發現,大安閣采用中原風格建筑方式,純木質榫卯結構,殿閣面闊9間、進深5間,外觀4層、暗含3層共7層。
大安閣西南角出土了一件漢白玉雕龍角柱,雕龍角柱高2.1米,寬0.53米,厚0.52米,龍柱的正面和西面分別雕有一條對稱的五爪龍,并配有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紋,整幅浮雕有著濃郁的中原文化特色。
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昊德說,元上都遺址出土文物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遺址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物見證。
元上都遺址遺產區面積約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關廂、鐵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樹墓群等;緩沖區面積約1507平方公里,涵蓋周邊的敖包群以及濕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
多年來,錫林郭勒盟持續提升元上都遺址保護與利用水平,不斷推進遺址周邊環境治理。
在遺址核心區,一套覆蓋40平方公里的數字化監測系統正在運轉。通過物聯網傳感器與衛星遙感技術,穆清閣、明德門、御天門等關鍵遺址的溫濕度、沉降數據實時傳輸至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臺,實現了“數據采集-分析-預警”的全鏈條管理。目前,當地已完成明德門鋼化玻璃隔離工程、御天門鋼網隔離工程,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元代建筑基址的獨特視角。
王昊德介紹,當前,元上都遺址正推進文化遺產博物館展陳提升、元上都遺址重要文物數字化保護展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等10個項目,通過實施這些項目,積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讓歷史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