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民進中央開展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進中央圍繞“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在河南、山東開展了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考察調研由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分別帶隊。
大河之南,奮楫篤行。
近年來,河南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形成了新型材料等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和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鏈,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
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效如何?還有哪些困難?位于平頂山市的河南雙鶴華利藥業有限公司,近年來強化數智技術賦能,塑瓶直軟共線生產線生產速度達到800瓶/分鐘,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調研組與公司負責人交流后發現,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公司也面臨改造門檻高、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壓力和挑戰。“政府、市場和企業三方面應共同發力破局,建設完善數智化基礎設施,搭建共性、關鍵技術平臺,多方協同形成合力為企業轉型升級賦能減負。”調研組建議。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齒輪箱軸承智能工廠,從設計、選材、生產到交貨,已全流程實現數字賦能。
從風電軸承到機器人軸承,調研組了解到,緊盯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發力高端軸承研發、成功改制、數智賦能,是洛軸這家老企業煥發生機,實現扭虧為盈并不斷創新蝶變的關鍵,這些經驗值得提煉推廣。
走進位于鄭州市的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只見一臺大直徑硬巖掘進機正在進行裝配。
“企業出口占比有多少”“盾構機的作業數據是自動實時上傳嗎”“實驗室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有多少”……調研組看得仔細、問得具體。
從鄭州大學到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再到龍門實驗室,調研組來到高校、科研院所等地,詳細了解前沿科研成果、推廣應用進展及運行模式。
調研組發現,初步實現降本、提質、增效,讓一些傳統制造企業嘗到了轉型的甜頭,但在數實融合方面仍有所欠缺,新技術賦能還有待加強。與此同時,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研制出來后,面臨市場驗證難、用戶顧慮多、推廣成本高等瓶頸。對此,河南專門出臺針對企業研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獎勵政策,對應的獎勵最高可達500萬元,助力企業產品推廣。
“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需科學把握兩者關系,關注技術要素在其中的作用。”在調研組看來,這一融合過程既要面向科技界,促進理論與技術的聯系,形成科技合力,提高技術的先進性;又要面向產業界,促進技術與其他生產要素融合,保障技術所需的人才、經費、管理等條件。
“河南要發揮‘大省作用’,勇于‘挑起大梁’,堅持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具有河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調研組建議,在轉型中要發揮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要搭建更多面向企業的中試平臺,圍繞創新人才的需求來配置資源,同時應擴大轉型成果,從效率提升到效益提升,破解部分中小企業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的難題。
齊魯大地,創新涌動。
在青島,雙星集團三次創新,從“給人做鞋”轉向“給車做鞋”,老國企重煥生機;在泰安,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聚焦高端化、低成本,推動細分產品研發創新不斷突破;在濟南,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集成開發出“小、輕、快、準”的數字化工具箱,協助一批中小企業轉型發展……
在山東,調研組走進不同企業,聽介紹、看產品、提問題,進一步了解他們在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加強科技創新、推動自主研發等方面的成果和面臨的瓶頸。
“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有可為。”調研組建議,對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還需更多政策支持,應加快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培育一批既懂產業技術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做好供需雙方的銜接和牽引,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也為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市場空間。
在兩個省,調研組分別召開座談會,深入了解兩地在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中強化創新成果供給、強化數智技術賦能、推進清潔低碳變革、強化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的情況。
為更好完成今年的重點考察調研,民進29個省級組織及民進中央相關專委會也開展了同步調研,同題共答、同向發力。目前,民進中央調研組已綜合全國范圍內收集的情況、形成了調研報告,并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書面建議,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民進中央開展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新華社記者張浩然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進中央圍繞“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在河南、山東開展了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考察調研由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分別帶隊。
大河之南,奮楫篤行。
近年來,河南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形成了新型材料等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和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鏈,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
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效如何?還有哪些困難?位于平頂山市的河南雙鶴華利藥業有限公司,近年來強化數智技術賦能,塑瓶直軟共線生產線生產速度達到800瓶/分鐘,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調研組與公司負責人交流后發現,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公司也面臨改造門檻高、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壓力和挑戰。“政府、市場和企業三方面應共同發力破局,建設完善數智化基礎設施,搭建共性、關鍵技術平臺,多方協同形成合力為企業轉型升級賦能減負。”調研組建議。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齒輪箱軸承智能工廠,從設計、選材、生產到交貨,已全流程實現數字賦能。
從風電軸承到機器人軸承,調研組了解到,緊盯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發力高端軸承研發、成功改制、數智賦能,是洛軸這家老企業煥發生機,實現扭虧為盈并不斷創新蝶變的關鍵,這些經驗值得提煉推廣。
走進位于鄭州市的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只見一臺大直徑硬巖掘進機正在進行裝配。
“企業出口占比有多少”“盾構機的作業數據是自動實時上傳嗎”“實驗室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有多少”……調研組看得仔細、問得具體。
從鄭州大學到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再到龍門實驗室,調研組來到高校、科研院所等地,詳細了解前沿科研成果、推廣應用進展及運行模式。
調研組發現,初步實現降本、提質、增效,讓一些傳統制造企業嘗到了轉型的甜頭,但在數實融合方面仍有所欠缺,新技術賦能還有待加強。與此同時,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研制出來后,面臨市場驗證難、用戶顧慮多、推廣成本高等瓶頸。對此,河南專門出臺針對企業研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獎勵政策,對應的獎勵最高可達500萬元,助力企業產品推廣。
“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需科學把握兩者關系,關注技術要素在其中的作用。”在調研組看來,這一融合過程既要面向科技界,促進理論與技術的聯系,形成科技合力,提高技術的先進性;又要面向產業界,促進技術與其他生產要素融合,保障技術所需的人才、經費、管理等條件。
“河南要發揮‘大省作用’,勇于‘挑起大梁’,堅持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具有河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調研組建議,在轉型中要發揮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要搭建更多面向企業的中試平臺,圍繞創新人才的需求來配置資源,同時應擴大轉型成果,從效率提升到效益提升,破解部分中小企業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的難題。
齊魯大地,創新涌動。
在青島,雙星集團三次創新,從“給人做鞋”轉向“給車做鞋”,老國企重煥生機;在泰安,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聚焦高端化、低成本,推動細分產品研發創新不斷突破;在濟南,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集成開發出“小、輕、快、準”的數字化工具箱,協助一批中小企業轉型發展……
在山東,調研組走進不同企業,聽介紹、看產品、提問題,進一步了解他們在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加強科技創新、推動自主研發等方面的成果和面臨的瓶頸。
“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有可為。”調研組建議,對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還需更多政策支持,應加快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培育一批既懂產業技術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做好供需雙方的銜接和牽引,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也為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市場空間。
在兩個省,調研組分別召開座談會,深入了解兩地在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中強化創新成果供給、強化數智技術賦能、推進清潔低碳變革、強化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的情況。
為更好完成今年的重點考察調研,民進29個省級組織及民進中央相關專委會也開展了同步調研,同題共答、同向發力。目前,民進中央調研組已綜合全國范圍內收集的情況、形成了調研報告,并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書面建議,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