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焦作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從生態宜居看模式之變——資源枯竭城市重生焦作邏輯探尋之四
更新時間:2025/8/25 9:58:28    來源:焦作日報




  藍天白云下的龍源湖畔,宜居之城格外秀麗。 (本報資料照片)

  ●我市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形成“產城景一體融合”的采煤沉陷區治理典型經驗做法,并向全國示范推廣

  ●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礦棚戶區改造,在采煤沉陷區建成萬畝生態植物公園

  ●我市共實施采煤沉陷區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個,項目總投資8.44億元

  ●重點采煤沉陷區內居民避險安置問題全部解決,先后搬遷居民近1萬戶、3.7萬人

  ●利用山前坡地和沉穩沉陷區,規劃建設焦作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25.23平方公里,入駐企業221家

圖表策劃:聶楠 圖表制作:汪洋

  焦作“香砟”曾經名揚四海,懷川沃野如今“新”潮澎湃。“兩山”理念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20年,地處太行南麓、黃河北岸的焦作,一棵大樹茁壯成長。

  產業轉型“蝶變”后的焦作,妥妥地打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焦作模式”。瞄準“打造焦作模式、形成河南經驗,全國示范推廣”目標,焦作使出洪荒之力。

  焦作的發展,就是要錨定“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乘勢而上、攻堅突破,同心耕好“責任田”,攜手下好“一盤棋”,走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創業創新創造高質量發展新路。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關于2024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結果的通知》顯示,焦作年度績效評價全國第三,再獲“優秀”格次。這樣的榮耀,焦作已是第四次擁有。

  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十四五”收官之年,焦作項目建設、創新驅動、招商引資蹄疾步穩,高質量發展成色十足,勾勒出向新向優的上升軌跡。打造“3+13+N”產業鏈群,作為推進工業強市的牛鼻子,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今年上半年,“3+13+N”產業鏈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9%,綠色食品產業增長11%,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增長10.3%,新材料產業增長9.5%。

  “焦作”何來?焦姓作坊而來;作坊的主業即挖煤燒炭。煤,曾經是這座城市的命根子。曾經,焦作“香砟”,英國王室專用。到20世紀90年代,焦作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1.7%。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焦作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原煤產量由鼎盛時期的1000多萬噸銳減至400多萬噸,下崗職工占全市職工總數的1/6。焦作,一下子陷入了“寒冷的冬天”。

  審時度勢,登高望遠。如何擺脫資源枯竭城市魔咒,跳出發展“陷阱”?綱舉目張抓工作,鉚足干勁拼經濟,繪就高質量發展出彩答卷。堅持工業強市,筑牢產業轉型升級頂梁柱。焦作有自己的“密鑰”——立足比較優勢,扭住工業強市不動搖,產業向新向綠。尤其是近兩年,焦作產業發展的思路更為清晰: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聚焦“3+13+N”重點產業鏈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實現富有焦作特色的轉型發展……

  迄今,我市共實施采煤沉陷區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個,項目總投資8.44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2.53億元,地方配套資金5.91億元。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礦棚戶區改造,在采煤沉陷區建成萬畝生態植物公園,推動采煤沉陷區由陳舊礦區到生態新城、一煤獨大到綠色多元產業的脫胎換骨式轉變;重點采煤沉陷區內居民避險安置問題全部解決,先后搬遷居民近1萬戶、3.7萬人;積極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水平,完成道路修復52公里、管網修復30公里;利用山前坡地和沉穩沉陷區,規劃建設焦作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25.23平方公里,入駐企業221家。

  經過上百年規模化開采,我市遺留60多平方公里的沉陷區,其中重點采煤沉陷區37平方公里。我市因采煤沉陷受損耕地3.5萬畝,受損建筑物275萬平方米,受損道路318公里、管網153公里,直接經濟損失約140億元。

  按照“生態+產業+城市”的總體思路建設,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我市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實現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形成“產城景一體融合”的采煤沉陷區治理典型經驗做法,打造焦作模式、形成河南經驗,全國示范推廣。

  中站區聚焦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電池材料基地定位,“產業+生態”,以爭創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抓手,“產城一體”轉型特色鮮明。重點謀劃開發區道路、管網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開發區承載能力;重點謀劃重大科技創新載體項目,布局一批接續替代產業,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

  2020年以來,中站區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5個,目前4個項目已完工,1個項目在建。市第四中學改造一期項目,總投資3282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985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產業集聚區緯三路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3480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1044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產業集聚區經二路道路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2988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896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經開區經三路大修工程,總投資9055.08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1751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和祥安置小區一期項目,總投資12748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6102萬元,項目正順利推進。

  馬村區安陽城街道小李莊村村民李鳳召是獨居老人。煤礦沉陷區改造項目實施前,李鳳召自建的瓦房年久失修,殘破不堪。沉陷區改造之后,李鳳召住上了新樓房,再也不用因為下雨而擔憂了。寬敞明亮的客廳,嶄新的家具家電,過上了全新的生活,李鳳召喜上眉梢。

  馬村區立足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聚焦打造全國生態產業新城定位,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工則工”的思路,以云臺天河系統工程、原料藥生產基地和智慧島為抓手,推進產景融合;實施一批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實現陳舊礦區到生態新城的轉變。2021年,馬村區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3個,總投資21360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6408萬元,分別是官莊整體搬遷建設項目、寺莊整體新建項目、小李莊田門村整體搬遷建設項目;2022年,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2個,總投資20060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6018萬元,分別是中興路道路工程、緯北路道路工程;2023年,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3個,總投資30060萬元,申請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9018萬元,分別是14條縣鄉道路建設項目、韓王礦采煤沉陷地綜合治理項目、山門河城區段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2023年,修武縣首次進入國家采煤沉陷區重點支持范圍,截至目前,共2個項目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即修武縣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二期、三期工程,總投資17123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9589萬元,建設地點位于修武縣七賢鎮,項目正在施工,累計完成投資11121萬元,投資完成率65%,項目建成后主要安置搬遷七賢鎮丁村、東下莊、韓莊村三個村共計626戶,涉及2942人。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企業更強了、名氣更大了……一樁樁一件件的“變”,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而記在心里的,其實還有“不變”——始終堅持轉型升級,一以貫之、堅定向前的決心和定力,從未改變。

  天朗氣清的焦作,處處涌動著轉型跨越的時代旋律。回顧焦作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資源型城市,因礦而建、因礦而興、因礦而衰,最終尋求轉型的歷史。通過多年探索,焦作最終找到了一條符合發展規律、符合當地市情的轉型之路,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保持定力、久久為功焦作未來可期……

  “多面”焦作還在不斷刷新世人對這座昔日煤城的印象,“幸福之城”也在城市的轉型發展中芳容初現。廣大群眾實實在在成了城市更新的參與者和受益者。2024年,焦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居全省前列。

  采訪甫畢,記者來到焦作縫山國家礦山公園,巨型不銹鋼彎月狀手術針高高聳立,寓意縫合采礦給山體帶來的裂痕。陽光下,縫山針光芒耀眼,無聲見證著這座煤城的日新月異,也見證著人們的幸福生活,更將見證焦作邁向未來的發展腳步。

  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我市將持續探索建立“生態+產業+城市”的總體思路建設,明確3個采煤沉陷區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實現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探索建立“產城景一體融合”的采煤沉陷區治理路徑。

記者 孫國利

總值班:程紅利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劉 佳

審 核:聶 楠

編 輯:劉 佳

校 對:謝欣汝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從生態宜居看模式之變——資源枯竭城市重生焦作邏輯探尋之四
    2025/8/25 9:58:28    來源:焦作日報




      藍天白云下的龍源湖畔,宜居之城格外秀麗。 (本報資料照片)

      ●我市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形成“產城景一體融合”的采煤沉陷區治理典型經驗做法,并向全國示范推廣

      ●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礦棚戶區改造,在采煤沉陷區建成萬畝生態植物公園

      ●我市共實施采煤沉陷區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個,項目總投資8.44億元

      ●重點采煤沉陷區內居民避險安置問題全部解決,先后搬遷居民近1萬戶、3.7萬人

      ●利用山前坡地和沉穩沉陷區,規劃建設焦作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25.23平方公里,入駐企業221家

    圖表策劃:聶楠 圖表制作:汪洋

      焦作“香砟”曾經名揚四海,懷川沃野如今“新”潮澎湃。“兩山”理念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20年,地處太行南麓、黃河北岸的焦作,一棵大樹茁壯成長。

      產業轉型“蝶變”后的焦作,妥妥地打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焦作模式”。瞄準“打造焦作模式、形成河南經驗,全國示范推廣”目標,焦作使出洪荒之力。

      焦作的發展,就是要錨定“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乘勢而上、攻堅突破,同心耕好“責任田”,攜手下好“一盤棋”,走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創業創新創造高質量發展新路。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關于2024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結果的通知》顯示,焦作年度績效評價全國第三,再獲“優秀”格次。這樣的榮耀,焦作已是第四次擁有。

      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十四五”收官之年,焦作項目建設、創新驅動、招商引資蹄疾步穩,高質量發展成色十足,勾勒出向新向優的上升軌跡。打造“3+13+N”產業鏈群,作為推進工業強市的牛鼻子,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今年上半年,“3+13+N”產業鏈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9%,綠色食品產業增長11%,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增長10.3%,新材料產業增長9.5%。

      “焦作”何來?焦姓作坊而來;作坊的主業即挖煤燒炭。煤,曾經是這座城市的命根子。曾經,焦作“香砟”,英國王室專用。到20世紀90年代,焦作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1.7%。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焦作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原煤產量由鼎盛時期的1000多萬噸銳減至400多萬噸,下崗職工占全市職工總數的1/6。焦作,一下子陷入了“寒冷的冬天”。

      審時度勢,登高望遠。如何擺脫資源枯竭城市魔咒,跳出發展“陷阱”?綱舉目張抓工作,鉚足干勁拼經濟,繪就高質量發展出彩答卷。堅持工業強市,筑牢產業轉型升級頂梁柱。焦作有自己的“密鑰”——立足比較優勢,扭住工業強市不動搖,產業向新向綠。尤其是近兩年,焦作產業發展的思路更為清晰: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聚焦“3+13+N”重點產業鏈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實現富有焦作特色的轉型發展……

      迄今,我市共實施采煤沉陷區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個,項目總投資8.44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2.53億元,地方配套資金5.91億元。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礦棚戶區改造,在采煤沉陷區建成萬畝生態植物公園,推動采煤沉陷區由陳舊礦區到生態新城、一煤獨大到綠色多元產業的脫胎換骨式轉變;重點采煤沉陷區內居民避險安置問題全部解決,先后搬遷居民近1萬戶、3.7萬人;積極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水平,完成道路修復52公里、管網修復30公里;利用山前坡地和沉穩沉陷區,規劃建設焦作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25.23平方公里,入駐企業221家。

      經過上百年規模化開采,我市遺留60多平方公里的沉陷區,其中重點采煤沉陷區37平方公里。我市因采煤沉陷受損耕地3.5萬畝,受損建筑物275萬平方米,受損道路318公里、管網153公里,直接經濟損失約140億元。

      按照“生態+產業+城市”的總體思路建設,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我市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實現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形成“產城景一體融合”的采煤沉陷區治理典型經驗做法,打造焦作模式、形成河南經驗,全國示范推廣。

      中站區聚焦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電池材料基地定位,“產業+生態”,以爭創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抓手,“產城一體”轉型特色鮮明。重點謀劃開發區道路、管網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開發區承載能力;重點謀劃重大科技創新載體項目,布局一批接續替代產業,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

      2020年以來,中站區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5個,目前4個項目已完工,1個項目在建。市第四中學改造一期項目,總投資3282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985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產業集聚區緯三路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3480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1044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產業集聚區經二路道路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2988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896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經開區經三路大修工程,總投資9055.08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1751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和祥安置小區一期項目,總投資12748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6102萬元,項目正順利推進。

      馬村區安陽城街道小李莊村村民李鳳召是獨居老人。煤礦沉陷區改造項目實施前,李鳳召自建的瓦房年久失修,殘破不堪。沉陷區改造之后,李鳳召住上了新樓房,再也不用因為下雨而擔憂了。寬敞明亮的客廳,嶄新的家具家電,過上了全新的生活,李鳳召喜上眉梢。

      馬村區立足現有資源和產業基礎,聚焦打造全國生態產業新城定位,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工則工”的思路,以云臺天河系統工程、原料藥生產基地和智慧島為抓手,推進產景融合;實施一批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實現陳舊礦區到生態新城的轉變。2021年,馬村區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3個,總投資21360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6408萬元,分別是官莊整體搬遷建設項目、寺莊整體新建項目、小李莊田門村整體搬遷建設項目;2022年,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2個,總投資20060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6018萬元,分別是中興路道路工程、緯北路道路工程;2023年,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項目3個,總投資30060萬元,申請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9018萬元,分別是14條縣鄉道路建設項目、韓王礦采煤沉陷地綜合治理項目、山門河城區段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2023年,修武縣首次進入國家采煤沉陷區重點支持范圍,截至目前,共2個項目獲得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即修武縣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二期、三期工程,總投資17123萬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9589萬元,建設地點位于修武縣七賢鎮,項目正在施工,累計完成投資11121萬元,投資完成率65%,項目建成后主要安置搬遷七賢鎮丁村、東下莊、韓莊村三個村共計626戶,涉及2942人。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企業更強了、名氣更大了……一樁樁一件件的“變”,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而記在心里的,其實還有“不變”——始終堅持轉型升級,一以貫之、堅定向前的決心和定力,從未改變。

      天朗氣清的焦作,處處涌動著轉型跨越的時代旋律。回顧焦作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資源型城市,因礦而建、因礦而興、因礦而衰,最終尋求轉型的歷史。通過多年探索,焦作最終找到了一條符合發展規律、符合當地市情的轉型之路,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保持定力、久久為功焦作未來可期……

      “多面”焦作還在不斷刷新世人對這座昔日煤城的印象,“幸福之城”也在城市的轉型發展中芳容初現。廣大群眾實實在在成了城市更新的參與者和受益者。2024年,焦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居全省前列。

      采訪甫畢,記者來到焦作縫山國家礦山公園,巨型不銹鋼彎月狀手術針高高聳立,寓意縫合采礦給山體帶來的裂痕。陽光下,縫山針光芒耀眼,無聲見證著這座煤城的日新月異,也見證著人們的幸福生活,更將見證焦作邁向未來的發展腳步。

      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我市將持續探索建立“生態+產業+城市”的總體思路建設,明確3個采煤沉陷區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實現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探索建立“產城景一體融合”的采煤沉陷區治理路徑。

    記者 孫國利

    總值班:程紅利

    統 籌:曾琳琳

    責 編:劉 佳

    審 核:聶 楠

    編 輯:劉 佳

    校 對:謝欣汝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东县| 淮南市| 黑水县| 高平市| 贵阳市| 广昌县| 秭归县| 长垣县| 峨边| 郯城县| 恩施市| 海原县| 秀山| 玛沁县| 鹰潭市| 利津县| 周宁县| 丽江市| 资兴市| 鹤壁市| 法库县| 涿州市| 衡南县| 甘孜| 铜川市| SHOW| 金华市| 陆河县| 夏津县| 平舆县| 墨江| 潼关县| 辽宁省| 彩票| 鱼台县| 抚顺县| 新泰市| 布尔津县| 文山县| 邯郸县| 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