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免费,日韩精品福利网,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粉嫩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焦作旅游 > 推薦頭條 > 正文

焦作旅游

遵義行
更新時間:2025/1/3 10:43:33    來源:焦作日報



  黔北風光

  高原地形,群山起伏,公路完全是在橋梁隧道群中延伸,立交樞紐也是懸在山谷上空,真應驗了那句話——地無三里平。放眼望去,山頂云霧繚繞,空氣濕潤、清新。梯田一層一層連成一片,鋪在山坡上。這里的梯田呈不規則的波浪狀,不像北方的水平狀環繞山坡。田里的油菜已經結了莢子。民居炊煙裊裊,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散落于山山嶺嶺之間。白色墻體、粉紅色的屋頂與翠綠的山野,色彩既有對比,又不失和諧之美。油松、杉樹、柏樹、洋槐和竹林長勢旺盛,郁郁蔥蔥。河谷底部,稻田注入了水,等待插秧。不時閃過一座水庫,碧綠的水面猶如碩大無比的鏡子。三三兩兩的人們守在岸邊,悠閑地垂釣。可以想象,前些日子油菜花盛開時,那色彩該是何等絕美。

  “醉美多彩貴州”,初到黔北,便對這句廣告語有了切身體會。什么叫原生態?什么叫人與自然的和諧?至此才感悟出答案。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五步一景,十步一畫,好似進入仙境一般。詩人畫家見此,怎不陶醉?高速公路上無法停車拍照,我只能把此美景融進記憶里。

  遵義城

  4月20日,我們游覽了向往已久的遵義。

  了解中國革命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央紅軍被迫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初期實際情形是帶著壇壇罐罐盲目地大搬家。幾千副挑子,幾千匹騾馬,幾萬名士兵,緩慢移動。地面上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天空飛機狂轟濫炸,5萬多名紅軍將士血灑湘江,以致沿江的老鄉感慨:3年不飲湘江水,5年不食湘江魚。

  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后,按原計劃是與賀龍、蕭克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而蔣介石發現這一意圖并布下了第五道封鎖線,紅軍去向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通道會議上,周恩來采納了毛澤東的主張,果斷改變行軍方向,轉兵進軍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避免了虎口余生的3萬多名紅軍鉆入敵軍口袋。

  1935年1月中旬,遵義老城琵琶橋柏公館二樓,2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短短3天時間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王明“左”頃冒險主義路線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領導,為勝利完成兩萬五千里長征奠定了基礎。

  歷史總是富有戲劇性。因家里人開醬園鋪而被周恩來戲稱為醬(將)門之子的黔軍二師師長柏輝章,奉其上司王家烈的命令帶領雙槍兵正忙于圍堵紅軍的時候,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司令部居然在其府邸里安營扎寨,紅軍的領導還在他的會客室內安然地召開中共黨史、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高原寒冷的臘月里,他騰出的洋樓和儲存的木炭,為與會代表帶來縷縷暖意。

  當年的老城琵琶橋,現在是紅花崗區紅旗路80號,邁過由毛澤東手書的“遵義會議會址”大門,一座十分熟悉的兩層小樓映入眼簾。這座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遵義最豪華的樓房,建筑風格中西合璧,這就是黔軍軍閥柏輝章的私人府邸。樓房側面,一株古老的洋槐自地面分叉呈V形生長,細的一枝也粗如水桶;被ㄕ谑㈤_,花香醇厚,彌漫空中。

  建在鳳凰山麓小龍山上的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當地人稱為紅軍山。兩組雕塑,組成了紅軍山大門。踏進大門便是高高的臺階,憋著一口氣,5分鐘攀登330級石階,來到了位于半山腰的廣場。一座30米高的紀念碑巍然挺立,碑身上“紅軍烈士永垂不朽”8個陰刻貼金大字閃著金光,碑頂是高5米的鐮刀鐵錘造型。碑座四周是高2.7米、直徑20米的大圓環。圓環距離地面2米高,內壁是4塊漢白玉浮雕,內容分別為“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支撐大圓環的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雕塑,分別代表紅軍指揮員、衛生員、戰士和赤衛隊員,意為紅軍威震四方。圓環外壁上一共鑲嵌了28顆閃光的星星,寓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奮斗,建立了新中國。

  整個陵園松柏翠綠、莊嚴肅穆,講解員正為游客講述紅軍在遵義的故事。

  紀念碑后邊高臺上,是紅軍二占遵義時犧牲的原紅三軍團政委鄧萍烈士之墓。墓右側是鄧萍雕像、烈士墻和無名烈士墻。左側是兩座紅軍墳,墳前安放著第三軍醫大學雕塑的紅軍衛生員銅像,來往的瞻仰者或親切撫摸,或系上紅布,借此來祈福健康。紅軍衛生員原型叫龍思泉,廣西百色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是紅三軍團的優秀衛生員,長征途中給缺醫少藥的山鄉醫治好不少病人。他為了到村寨里給老百姓治病,與提前出發的部隊失去聯系,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8歲。老百姓念及恩情,將其埋葬,并長期保護墳塋,新中國成立后又安葬到這處烈士陵園里。

  有資料顯示,僅在1935年,就有3000名紅軍烈士長眠于貴州大地,其中最年輕的僅13歲。

  遵義,黔北高原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見證也成就了中國革命的重大轉折;黔軍軍閥柏輝章的公館,歷史賦予了它新的內涵,猶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照亮并指引著中國革命的航程。

  茅臺鎮

  原來只知道茅臺鎮盛產美酒,后來才知道這里是紅軍三渡赤水的地方。

  4月22日這天,我們從習水乘坐公交車去茅臺鎮。剛出縣城就下起了中雨,云霧彌漫于半山腰,高高的山嶺成了云海孤島,好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畫。欣喜之余,我似乎突然意識到了什么,心里默默地祈禱:云霧啊,可千萬別漫上公路。

  無法想象,饑寒交迫的紅軍戰士當年是怎樣在這茫茫大山里迂回穿插,與圍追堵截的數十萬敵軍周旋的。而《七律·長征》中,偉人竟將這連綿起伏的大山和廣闊無垠的沼澤地喻為細浪、泥丸,足見革命家敢于蔑視艱難險阻的樂觀主義精神。

  從仁懷通往茅臺鎮的路上,不時出現酒坊、酒廠,連燈桿都是酒樽造型。大約半個小時后即進茅臺鎮,穿過狹窄、曲折的街道,路過中國酒文化城后下車,直奔目的地茅臺渡口。

  不如土城渡口水色,更沒有二郎灘的清澈,赤水河在這里呈現出本來面目。一座鋼索吊橋橫跨河面,連接朱砂堡渡口兩岸,嘩嘩的河水從橋下奔流而下。橋寬6米,鋼索固定在橋頭堡上。兩側橋欄上,懸掛著大大小小的紅五星,該橋故名紅星橋。橋東側的兩座雕塑,表現了紅軍戰士渡河時的英姿。

  走過紅星橋,朱砂堡渡口處,當年固定浮橋時拴繩索的老樹仍枝葉茂盛,日日夜夜俯視著奔騰不息的赤水河。標志碑上,“茅臺渡口”4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標志碑上面、紀念館右側一個小廣場,立有一座巨大的墻式浮雕,整個浮雕的造型就是一面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浮雕刻畫的內容自然是四渡赤水的場景。登上200余級臺階,四渡赤水紀念塔巍然聳立。塔座上鑲著“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9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塔高25米,寓意兩萬五千里長征。塔身造型十分奇特,由4片形似浪柱的建筑依次錯落組成,凸顯主題——四渡赤水。塔座前方的小平臺上,是一面鮮艷的黨旗雕塑,塔座后邊的地面上刻有四渡赤水戰役敵我形勢圖。站在這里,赤水河和對面的茅臺鎮風光盡收眼底。

  紅軍長征路過茅臺鎮,為茅臺酒注入了濃濃的紅色文化元素。長征途中,紅軍嚴格遵守紀律,買酒一律付錢。工兵連在茅臺鎮搭浮橋時征集鹽船,每條船預付船主30塊大洋。順利架設浮橋,保障了大部隊能迅速地渡河。

  游覽遵義,見識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的渡口,我受到了生動、深刻的紅色傳統教育。

鄭乃謙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遵義行
    2025/1/3 10:43:33    來源:焦作日報



      黔北風光

      高原地形,群山起伏,公路完全是在橋梁隧道群中延伸,立交樞紐也是懸在山谷上空,真應驗了那句話——地無三里平。放眼望去,山頂云霧繚繞,空氣濕潤、清新。梯田一層一層連成一片,鋪在山坡上。這里的梯田呈不規則的波浪狀,不像北方的水平狀環繞山坡。田里的油菜已經結了莢子。民居炊煙裊裊,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散落于山山嶺嶺之間。白色墻體、粉紅色的屋頂與翠綠的山野,色彩既有對比,又不失和諧之美。油松、杉樹、柏樹、洋槐和竹林長勢旺盛,郁郁蔥蔥。河谷底部,稻田注入了水,等待插秧。不時閃過一座水庫,碧綠的水面猶如碩大無比的鏡子。三三兩兩的人們守在岸邊,悠閑地垂釣?梢韵胂,前些日子油菜花盛開時,那色彩該是何等絕美。

      “醉美多彩貴州”,初到黔北,便對這句廣告語有了切身體會。什么叫原生態?什么叫人與自然的和諧?至此才感悟出答案。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五步一景,十步一畫,好似進入仙境一般。詩人畫家見此,怎不陶醉?高速公路上無法停車拍照,我只能把此美景融進記憶里。

      遵義城

      4月20日,我們游覽了向往已久的遵義。

      了解中國革命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央紅軍被迫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初期實際情形是帶著壇壇罐罐盲目地大搬家。幾千副挑子,幾千匹騾馬,幾萬名士兵,緩慢移動。地面上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天空飛機狂轟濫炸,5萬多名紅軍將士血灑湘江,以致沿江的老鄉感慨:3年不飲湘江水,5年不食湘江魚。

      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后,按原計劃是與賀龍、蕭克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而蔣介石發現這一意圖并布下了第五道封鎖線,紅軍去向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通道會議上,周恩來采納了毛澤東的主張,果斷改變行軍方向,轉兵進軍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避免了虎口余生的3萬多名紅軍鉆入敵軍口袋。

      1935年1月中旬,遵義老城琵琶橋柏公館二樓,2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短短3天時間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王明“左”頃冒險主義路線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領導,為勝利完成兩萬五千里長征奠定了基礎。

      歷史總是富有戲劇性。因家里人開醬園鋪而被周恩來戲稱為醬(將)門之子的黔軍二師師長柏輝章,奉其上司王家烈的命令帶領雙槍兵正忙于圍堵紅軍的時候,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司令部居然在其府邸里安營扎寨,紅軍的領導還在他的會客室內安然地召開中共黨史、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高原寒冷的臘月里,他騰出的洋樓和儲存的木炭,為與會代表帶來縷縷暖意。

      當年的老城琵琶橋,現在是紅花崗區紅旗路80號,邁過由毛澤東手書的“遵義會議會址”大門,一座十分熟悉的兩層小樓映入眼簾。這座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遵義最豪華的樓房,建筑風格中西合璧,這就是黔軍軍閥柏輝章的私人府邸。樓房側面,一株古老的洋槐自地面分叉呈V形生長,細的一枝也粗如水桶;被ㄕ谑㈤_,花香醇厚,彌漫空中。

      建在鳳凰山麓小龍山上的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當地人稱為紅軍山。兩組雕塑,組成了紅軍山大門。踏進大門便是高高的臺階,憋著一口氣,5分鐘攀登330級石階,來到了位于半山腰的廣場。一座30米高的紀念碑巍然挺立,碑身上“紅軍烈士永垂不朽”8個陰刻貼金大字閃著金光,碑頂是高5米的鐮刀鐵錘造型。碑座四周是高2.7米、直徑20米的大圓環。圓環距離地面2米高,內壁是4塊漢白玉浮雕,內容分別為“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支撐大圓環的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雕塑,分別代表紅軍指揮員、衛生員、戰士和赤衛隊員,意為紅軍威震四方。圓環外壁上一共鑲嵌了28顆閃光的星星,寓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奮斗,建立了新中國。

      整個陵園松柏翠綠、莊嚴肅穆,講解員正為游客講述紅軍在遵義的故事。

      紀念碑后邊高臺上,是紅軍二占遵義時犧牲的原紅三軍團政委鄧萍烈士之墓。墓右側是鄧萍雕像、烈士墻和無名烈士墻。左側是兩座紅軍墳,墳前安放著第三軍醫大學雕塑的紅軍衛生員銅像,來往的瞻仰者或親切撫摸,或系上紅布,借此來祈福健康。紅軍衛生員原型叫龍思泉,廣西百色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是紅三軍團的優秀衛生員,長征途中給缺醫少藥的山鄉醫治好不少病人。他為了到村寨里給老百姓治病,與提前出發的部隊失去聯系,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8歲。老百姓念及恩情,將其埋葬,并長期保護墳塋,新中國成立后又安葬到這處烈士陵園里。

      有資料顯示,僅在1935年,就有3000名紅軍烈士長眠于貴州大地,其中最年輕的僅13歲。

      遵義,黔北高原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見證也成就了中國革命的重大轉折;黔軍軍閥柏輝章的公館,歷史賦予了它新的內涵,猶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照亮并指引著中國革命的航程。

      茅臺鎮

      原來只知道茅臺鎮盛產美酒,后來才知道這里是紅軍三渡赤水的地方。

      4月22日這天,我們從習水乘坐公交車去茅臺鎮。剛出縣城就下起了中雨,云霧彌漫于半山腰,高高的山嶺成了云海孤島,好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畫。欣喜之余,我似乎突然意識到了什么,心里默默地祈禱:云霧啊,可千萬別漫上公路。

      無法想象,饑寒交迫的紅軍戰士當年是怎樣在這茫茫大山里迂回穿插,與圍追堵截的數十萬敵軍周旋的。而《七律·長征》中,偉人竟將這連綿起伏的大山和廣闊無垠的沼澤地喻為細浪、泥丸,足見革命家敢于蔑視艱難險阻的樂觀主義精神。

      從仁懷通往茅臺鎮的路上,不時出現酒坊、酒廠,連燈桿都是酒樽造型。大約半個小時后即進茅臺鎮,穿過狹窄、曲折的街道,路過中國酒文化城后下車,直奔目的地茅臺渡口。

      不如土城渡口水色,更沒有二郎灘的清澈,赤水河在這里呈現出本來面目。一座鋼索吊橋橫跨河面,連接朱砂堡渡口兩岸,嘩嘩的河水從橋下奔流而下。橋寬6米,鋼索固定在橋頭堡上。兩側橋欄上,懸掛著大大小小的紅五星,該橋故名紅星橋。橋東側的兩座雕塑,表現了紅軍戰士渡河時的英姿。

      走過紅星橋,朱砂堡渡口處,當年固定浮橋時拴繩索的老樹仍枝葉茂盛,日日夜夜俯視著奔騰不息的赤水河。標志碑上,“茅臺渡口”4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標志碑上面、紀念館右側一個小廣場,立有一座巨大的墻式浮雕,整個浮雕的造型就是一面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浮雕刻畫的內容自然是四渡赤水的場景。登上200余級臺階,四渡赤水紀念塔巍然聳立。塔座上鑲著“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9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塔高25米,寓意兩萬五千里長征。塔身造型十分奇特,由4片形似浪柱的建筑依次錯落組成,凸顯主題——四渡赤水。塔座前方的小平臺上,是一面鮮艷的黨旗雕塑,塔座后邊的地面上刻有四渡赤水戰役敵我形勢圖。站在這里,赤水河和對面的茅臺鎮風光盡收眼底。

      紅軍長征路過茅臺鎮,為茅臺酒注入了濃濃的紅色文化元素。長征途中,紅軍嚴格遵守紀律,買酒一律付錢。工兵連在茅臺鎮搭浮橋時征集鹽船,每條船預付船主30塊大洋。順利架設浮橋,保障了大部隊能迅速地渡河。

      游覽遵義,見識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的渡口,我受到了生動、深刻的紅色傳統教育。

    鄭乃謙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葫芦岛市| 罗定市| 德阳市| 桓台县| 西昌市| 右玉县| 珲春市| 神农架林区| 神池县| 新和县| 津南区| 碌曲县| 铁力市| 五指山市| 滕州市| 连平县| 衡东县| 巨鹿县| 桐庐县| 砚山县| 共和县| 阿合奇县| 澄城县| 高雄市| 慈溪市| 车险| 汉沽区| 巴彦县| 娱乐| 鄂尔多斯市| 崇左市| 苍山县| 怀宁县| 武鸣县| 交城县| 南靖县| 休宁县| 西林县| 永清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