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避免三個誤區
更新時間:2024/6/24 11:08:15 來源:新華社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新華社24日推出的“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上說,各地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著力避免認識上的三個誤區。
黃漢權分析,第一個誤區是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但是傳統產業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傳統產業利用新技術、前沿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進行改造升級也能夠形成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是基本盤,忽視傳統產業可能會造成產業斷檔。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只能在科技創新集中的地區。黃漢權認為,雖然這些地區人才集中,科技成果豐富,但并不意味著欠發達地區就沒有機會。中西部地區有科研基礎,也有高校和人才,在某些領域是有比較優勢的,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產業稟賦有針對性、指導性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三個誤區是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僅僅是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起主導作用,這背后包括兩個方面的創新,一個是科技創新,一個是管理和制度創新。如果沒有管理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也很難取得突破,所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除了強調科技創新,也要重視管理和制度創新。
在黃漢權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避免上述三個誤區的認識“窄化”,也要避免認識的“泛化”,不能把什么事情、什么工作都往新質生產力上靠,好像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
他說,如果是通過制度創新帶來的技術創新,或者通過制度創新把先進技術引進來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就可以認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
黃漢權認為,各地要因地制宜,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獨特優勢,打造地標產業,或者優勢特色產業,在區域內通過資源要素、科技、人才、企業的匯聚,把相關產業打造成周邊、全國乃至世界上最有競爭力和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形成優質的產業生態。